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多媒体打造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54
  • 0

湖北省襄州区张家镇何营小学(441112)何华军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产生了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应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1.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播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听完录音,对邱少云那种严守钢铁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峰的投影片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峰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3利用影视教学加深学习兴趣

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结合,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到达前赶到泸定桥;“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从而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多样化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时,第3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形象,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和领会了词语含意,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使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启发思维并接受知识。

2.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

例如,《詹天佑》一文第3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3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图片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3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3.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在西沙群岛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2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增强记忆力。例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按通常方式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可播放《雷雨》一课录像带,先后播放雷雨前、中、后的画面。学生耳闻了风、雷、雨、蝉、蛙的声音,目睹具体的场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让学生试背,由于画面形象,声音传真,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便能很快地把这篇课文背出来。

3.3运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3.1运用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3.3.2运用文本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如在教《燕子》这一课介绍燕子的外形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

样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①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②将“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笔者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3.3运用播放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1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形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收稿日期: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