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座不朽的丰碑——读《焦裕禄》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4
  • 19
  • 0

胡忠伟

何香久的长篇小说《焦裕禄》以悲壮、深沉的笔触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去兰考上任到病逝这一人生奋斗的历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同志这一光辉形象。

阅读《焦裕禄》,总像是在阅读一篇关于鱼和水的故事。焦裕禄,这个名字,因为一颗情系百姓的心而感天动地。焦裕禄,因为这个名字,才使得后人深深地懂得了“公仆”的真正内涵。焦裕禄,这个为1080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收获一粒粒沉甸甸麦穗的名字,更像一面旗帜,是一种骄傲的色彩,让我们幸福着,也让我们感到了痛心……

命运仿佛总是爱捉弄好人,焦裕禄短暂的一生承受了人生的重重磨难:少年丧父,入监坐牢,下煤坑做苦力,背井离乡,苦难的洗礼,没有让他低下高昂的头颅,反而使他成为一个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投身革命以后,他是一个为人敬佩的能文能武的孤胆英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同自然灾害和自己的疾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大爱大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树立起了一座好党员、好公仆的不朽丰碑。

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事件和细节,再现了焦裕禄这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真正共产党人的伟大心灵。当组织上准备让他出任兰考县委书记时,他坚定地回答:“越是困难越能磨炼人,请地委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一踏上兰考县城的大地,那里行人稀少,满街凄凉,一群要饭的人们围住了焦裕禄。这一细节,向人们深刻形象地传达着这样的信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了大批人民外流逃荒,使县城一片凄凉,到处是一些吃不上饭的孩子们。在县委大院门口,县委工作人员把焦裕禄当成了讨饭的人了,也难怪他们的误会,焦裕禄的一身衣服,与那群讨饭人们的衣服相比好不到哪里去,根本不像是从外地调来的新任县委书记。到兰考县工作以后,焦裕禄就全力以赴,为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而忘我奋斗着。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他刚一上任,就把车站上积压的救灾物资分给贫困的人民。他不顾患重病的身体和风雨的阻挡,坚持下乡考察洪水灾情,号召群众与老天搏斗,组织抢救抢修被水冲倒的庄稼和田地。在别人送给他应得的大米和鸡蛋时,他又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坚持把东西送给了群众……

焦裕禄,明知自己身患重病,但他仍然随时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他带病走遍兰考的120个村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求,心与群众贴在一起,情与群众融在一起,劲与群众使在一起。当好群众的干部,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规划好改造兰考的蓝图,取得了治沙、治水、治碱的巨大胜利。

焦裕禄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让我想起那些一代代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共产党人,这样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光辉。他们的山高水长的风范和平凡中见高尚的精神,感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然而,与这些光辉的名字相比,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观念的驱动,少数共产党人荣辱观淡漠、是非观混乱、诚信感缺失,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巧取豪夺、贪污腐化、心里只装着金钱和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人,与焦裕禄们相比,无疑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事业的蛀虫,是历史的罪人,严重地腐蚀着党的肌体的纯洁,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声誉,严重地损害着党的事业。我们必须毫不姑息,坚决打击。“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为官做人的精神高标。作为领导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长想人民之利,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则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人民群众。

在肝癌晚期,面对病魔的折磨,焦裕禄豪无畏惧,把藤椅的靠手生生顶破一个大洞,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啊! 42岁,正是一个人施展雄心壮志的好时期,可是他却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兰考县和那里的人民。

焦裕禄一生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不怕苦,不畏死,不为名,不图利,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前没有把沙丘治好,死后我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的最后遗言,在他的枕边,放着的是《毛泽东选集》和麦穗。至死,他想到的还是兰考的人民。他不仅把自己的生命无私奉献给了兰考大地,更是把他那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矗立在了兰考人民群众的心中,照耀着兰考大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发展,造福兰考人民。

1995年6月,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焦裕禄注视着今天》,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其实,近半个世纪以来,祖国大地上呼唤焦裕禄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焦裕禄的精神,他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的博大高尚情怀,激励和感染着几代人,人民群众也因此把焦裕禄当做自己的知心人。

作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实际上也成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理想清官。他们拿焦裕禄这把尺子,往干部身上量;拿焦裕禄这面镜子,往干部身上照。如果不符合焦裕禄这个标准的,他们就不信任,就失望;如果合乎焦裕禄这个标准的,他们就视作知心人,就拥护。正如周原先生所言:“一个内心只有自己的人,很快就会被群众忘记;一个内心没有自己的人,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在焦裕禄逝世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打开长篇小说《焦裕禄》,重新走近他,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得到他的温度和活力。当兰考昔日的风沙、内涝和盐碱地都成为历史的时候,焦裕禄——这个凝聚着开拓、廉洁与无私奉献的名字,以他短暂的42年的光辉岁月,却雕刻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被百姓从生命的地平线上高高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