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79例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04次
  • 评分4
  • 53
  • 0

任海波

长春市中心血站 质量管理科,吉林长春 130033

[摘要] 目的 探讨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5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9例,将治疗组用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对照组用中药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效果是治愈33例(41.77%),有效24例(30.37%),总有效率72.15%。治疗组治愈47例(59.49%),有效26例(32.91%),总有效率92.41%。χ2为5.525,P值为0.024,*P<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有27例(34.18%),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21例(26.58%),过敏反应有26例(32.9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67%。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有10例(12.6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19例(24.05%),过敏反应有12例(15.1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90%。χ2=2.024,P值为0.456,*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这些不良反应,患者一般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后症状迅速消失。结论 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手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35-02

噻肟唑头孢,又称头孢甲肟、倍司特克、头孢塞肟四唑等,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霉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肝胆系统、泌尿生殖系、腹膜等部位的感染,并可用于败血症和烧伤、手术后感染。头孢拉啶是一种抗感染类药、抗微生物药、抗生素[1]。对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耐受,不易引起菌群交替症。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的感染,以及外科、妇产科感染等[2-4],注射剂也用于败血症和骨感染。不良反应多见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7]。该研究通过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就其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79例,男44例,女35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岁;对照组79例,男43例,女36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甲肟(国药准字H20020380)用法和用量:静脉滴注,1~2 g/d,分2次静注;头孢拉啶(国药准字H33020528)用法和用量:静脉滴注,2~4 g/d,分4次注射,对难治性或严重感染,可根据症状增至4 g,分2~4次静注。

(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药外敷的方法。首先进行切口处理,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后,彻底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至创面无渗血、无脓液,然后撒一层葛根白芷粉(葛根60 g,白芷40 g, 一起碾成粉末,用高压灭菌) ,用奥硝唑纱条敷盖,无菌包扎,换药1次/d。直至愈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愈合:切口处脓液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切口处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消失,肉芽组织新鲜。有效:切口处脓液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切口处周围组织充血轻微水肿;肉芽组织尚且新鲜。无效:切口处脓液及坏死组织没有彻底清除;切口处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严重;没有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8-9]。

1.4 统计方法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数据,并进行结果比较,采用spss17.0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出现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一般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后症状迅速消失。见表2。

3 讨论

目前,手术以后伤口未痊愈,很容易接触外界的微生物,而且伤口一般较深,容易感染[10]。该研究采用西药治疗与中药治疗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效果是治愈33例(41.77%),有效24例(30.37%),总有效率72.15%。治疗组治愈47例(59.49%),有效26例(32.91%),总有效率92.41%。χ2为5.525,P值为0.024,*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有27例(34.18%),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21例(26.58%),过敏反应有26例(32.9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67%。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有10例(12.6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19例(24.05%),过敏反应有12例(15.1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90%。χ2=2.024,P值为0.456,*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后症状迅速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治疗法可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刘利刚[2]等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持续负压引流组切口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均少于常规开放换药组,但是愈合时间较长,患者不易耐受。

头孢甲肟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霉素。抗菌谱与其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似,对革兰阴性菌有高效,对各种阴性菌产生的β- 内酰胺酶特别稳定,具有杀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属、沙雷菌属、流感杆菌、肠杆菌属及枸橼酸杆菌属等均有效。对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比头孢哌酮及头孢唑肟强,但对链球菌属的抗菌效力不如第一、二代。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败血症、烧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盆腔炎、附件炎及手术后感染等。其主要不良作用为过敏性皮疹,无特异性不良反应发生。胃肠道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少数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和血尿素氮升高。头孢拉啶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在水中略溶,在乙醇、氯仿、乙醚中几乎不溶。其特点为耐β-内酰胺酶,对耐药性金葡菌及其它多种对广谱抗生素耐药的杆菌等有迅速而可靠的杀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头孢拉定敏感细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等的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耳鼻咽喉感染、肠炎及痢疾等,也常用于预防外科术后感染。两者联合治疗手术创面愈合,防止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不易复发[1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不断突破传统生物模式,大量资料研究表明:对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时,应用头孢甲肟与头孢拉啶联合治疗,提高了创面血管微循环血流速度,扩张血管,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刺激局部肉芽组织大量增生,加快了创面愈合,使创面清洁、干燥、血供丰富,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无水肿情况,无渗液及异常分泌物[12]。并且降低不良反应,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苏玲.中药外敷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2, 12(1):49-50.

[2] 刘利刚,王凤昌,李孝荣,等.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5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16-117.

[3] 赵丽珍,马玉枝.头孢甲肟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的对比及头孢甲肟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16(1):218-219.

[4] 谌勇.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菌素类药物配伍的稳定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67-68.

[5] 王建欣,张辰辰,杨继章,等.经典恒温法和多元线性模型预测头孢甲肟在输液中的热稳定性[J].医药导报,2014,33(5):668-671.

[6] 苏健斌.热毒宁联合头孢甲肟治疗肺部感染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2):25.

[7] 张华英.头孢甲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46.

[8] 黄林莺.奥硝唑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6.

[9] 张晶,齐海妮.盐酸头孢甲肟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824.

[10] 杨玢,焦玉.热毒宁注射液在不同溶媒中稳定性及与头孢类药物的配伍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2):86-87.

[11] 孙兴伟.热毒宁注射液的稳定性及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配伍研究[J].健康必读,2013, 12(12中旬刊):205-206.

[12] 李国邦,唐祁平,杨全增.热毒宁注射液在不同溶媒中稳定性及与头孢类药物的配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47-49.

(收稿日期:201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