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联合微生物培养的临床应用探讨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70次
  • 评分4
  • 49
  • 0

张 略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沈阳 110031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血清PCT(降钙素原)检测联合微生物培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09年3月—2013年9月在该院采取血清降钙素原的病人一共有672例,将当中采取过细菌培养或(和)血培养检测的289例病人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如果以血清降钙素原在0.5 ng/mL或者在其以上为阳性,则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血培养结果诊断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敏感度40%(24/30),特异度为40.74%(55/13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08%(24/104)、91.67%(55/60)。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0.24%(203/289);153例病人采取血培养,阳性一共有56例(17.3%);将血培养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微生物培养的临床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能够当做常规临床实验检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临床应用;微生物培养;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84-03

血清降钙素最先从甲状腺肿瘤细胞培养液当中提取的一种多肽激素,所以,成为甲状腺肿瘤血清学标志物。PCT为CT的前体物,116个氨基酸糖蛋白,在人体当中的半衰期大约在20~24 h,稳定性良好。其临床应用价值已经获得相关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该研究抽取2009年3月—2013年9月在该院采取血清降钙素原的病人一共有672例,将当中采取过细菌培养或(和)血培养检测的289例病人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该院采取血清降钙素原的病人一共有672例,将当中采取过细菌培养或(和)血培养检测的289例病人的相关资料以及检测结果给予对比分析。如果同一位病人7 d内送入检验科≥2次,只对第一次的血清降钙素原结果给予统计,细菌培养以及血培养分别进行统计。

1.2 临床仪器、试剂

血清降钙素原采取贝克曼柯尔特公司生产的ACCESS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罗氏公司产品。细菌培养以及鉴定采取人工手动方法或者采取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血培养采取由美国BD公司生产的BACTEC9120血培养仪以及相关配套血培养瓶对送入检验科的标本给予检测。病人在进入医院当天,药物治疗之前在无菌环境下采集静脉血3~5 mL,在真空采血管,3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按照相关症状采取细菌培养或(和)血培养。

1.3 血清降钙素原结果判定标准

血清降钙素原临床检测结果分别定位0.5 ng/mL以下、0.5~2.0 ng/mL、2.0~10.0 ng/mL、10.0 ng/mL或在其以上四个等级。按照相关文献报道[1-2],以血清降钙素原在0.5 ng/mL或在其以上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培养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对比

检测通过血清降钙素原的672例,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的一共有227例,占总体的33.78%。当中289例入选统计学分析的病人当中采取血培养一共有164例,血培养呈现阳性的一共有30例,占总体的18.29%,明显要比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要低。血培养有菌生长与无菌生长组培养结果对比,血清降钙素原的敏感度40%(24/30),特异度为40.74%(55/13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08%(24/104)、91.67%(55/60),详见表1。

2.2 血培养阳性病人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

血培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一共有19例,当中15例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阳性比例为78.95%。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一共有11例,8例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阳性比例为72.72%。全部血培养当中一共有23例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阳性比例为76.76%。将血培养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对比,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8.573;P=0.063),详见表2。

2.3 细菌培养阳性病人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一共有154例,当中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一共有78例,阳性比例为50.65%。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一共有39例,当中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一共有18例,阳性比例为46.15%。全部细菌培养当中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一共有96例,阳性比例为49.74%。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相对比,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13.578;P=0.081)。

2.4 真菌阳性病人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

53例真菌阳性病人当中,一共有21例病人血清降钙素原≥0.5 ng/mL,占总体的39.62%。当中白色假丝酵母菌一共有45例,占总体的84.91%,其他依次为滑球拟假丝酵母菌一共3例,占总体的5.66%;热带假丝酵母菌一共3例,占总体的5.6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89%;罗伦特隐球菌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89%,详见表3。

3 讨论

在一般情况之下,血清降钙素原是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同时在C细胞当中通过特异性蛋白水解成为降钙素。血清降钙素原通常不会释放进入血液,健康人群血液当中的含量非常低,基本无法检测出来。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3-4],引导血清降钙素原形成的最为关键刺激因子就是细菌当中的毒素,只要在细菌当中的毒素大量释放,血液当中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就会逐渐升高。还有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在采取内毒素注射以后2~3 h,血清降钙素原的含量就开始逐渐升高,6~12 h会达到一个最高峰,同时持续时间最少要在24 h。根据国内和国外相关临床研究人员把血清降钙素原当做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同时也是全身感染性炎症临床诊断最为显著的初期临床诊断指标[5]。对患有严重感染的病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明显升高,同时和感染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有关。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6],血清降钙素原在临床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可以当做细菌感染最为关键的临床指标,所以,临床医师能够参考临床检验数据以及病人具体情况,进而作出判断。血清降钙素原对血液流动感染的阳线预测能力非常强,对排除血液流动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细菌感染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然而在革兰氏阳性菌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7]。另外,临床实验室还要增强对真菌检测以及鉴定,同时临床医师也要给予密切关注,不但要考虑细菌感染,同时对真菌感染也要给予考虑。该结果显示,如果以血清降钙素原在0.5 ng/mL或者在其以上为阳性,则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血培养结果诊断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敏感度40%(24/30),特异度为40.74%(55/13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08%(24/104)、91.67%(55/60)。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3%(203/289);153例病人采取血培养,阳性一共有56例(17.3%);将血培养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对比,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相对比,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以上相关报道大致相同[8]。

总之,细菌培养耗时相对较长,最快也要2~4 d才可以取得结果。血清降钙素原不但能够给医师提供初期诊断细菌感染最为重要的证据,同时还要正确指导临床使用药物,以免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所以,在临床检测方面,血清降钙素原比细菌培养和血培养更加具有优越性,并临床操作简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斌,李毅,陈德昌,等.血清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感染和非感染性全身性炎症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111-1114.

[2] 王欢,沈定霞,张有江,等.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比较[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7):695-711.

[3] 陈岩.降钙素原-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68-70.

[4] 时兢,安秀琴,谢星,等.降钙素原在危重患者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13,20(8):704-705.

[5] 杨勇,王宏志. 应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法诊断ICU病房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J]. 求医问药,2013(1下半月):99-100.

[6] 黄华振,钟琼,叶中绿. 小儿肺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5):1829-1830.

[7] 申广生.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69-70.

[8] 李建成.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