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临床探讨

  • 投稿clar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50次
  • 评分4
  • 30
  • 0

刘 凤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性治疗方案(一般支持治疗、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0 d为1疗程。10 d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昏迷、惊厥、肌张力及颅内高压)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智力发育障碍、脑瘫及癫痫)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智力发育障碍、脑瘫及癫痫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性支持治疗、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的基础上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取得显著性疗效,可有效降低患儿致残率及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采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复方丹参液;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11-02

所谓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HIE)是指由于母体、胎盘、分娩产程异常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脑部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所导致的患儿脑组织水肿、坏死及出血等损伤,是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常见病因,可出现智力、行为发育异常、脑瘫、癫痫等后遗症,是目前新生儿致残和死亡最主要原因[1]。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部分,临床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足月儿为主。但其早产儿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以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足月儿。如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影响患儿以后生长发育,常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生长发育迟缓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严重影响患儿预后以生存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脑病患儿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其中采用常规性治疗方法基础上辅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脑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并排除合并感染、脑膜炎患儿、代谢性疾病以及先天畸形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8例。观察组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在12 h~25 d不等,其中足月儿9例,早产儿14例,过期妊娠患儿5例;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1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在10 h-22 d不等,其中足月儿10例,早产儿14例,过期妊娠患儿4例;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10例。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分娩方式、疾病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方案,(1)一般支持治疗:①纠正高碳酸血症、纠正缺氧;②纠正低血压,给予多巴胺5-10 μg/kg/分钟静脉滴注,以确保脑和全身有足够的血流灌注;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将碳酸氢钠按每公斤体重2~3 mg加入到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滴入;④纠正低血钙:对于血钙低于1.9 mmol/L的患儿,可静脉给予葡萄糖酸钙治疗;⑤控制液体入量。(2)控制惊厥:首先抗惊厥药物为苯巴比妥钠,初始计量给予15~20 mg/kg,根据惊厥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若惊厥不止,可按每次5 mg/kg进行追加,其给药间隔控制在5~10 min,其最大负荷量为25~30 mg/kg,惊厥停止后7 d停用抗惊厥药物。(3)降低颅内压:可首选速尿1 mg/kg静注,4 h后可重复使用2次,若此时颅内压仍未得到控制,可给予20%甘露醇0.25~0.5 g/kg静注,4~6 h可重复给药一次,尽可能在48~72 h内将颅内压控制住。(4)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可给予胞二磷胆碱、磷酸肌酸钠等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7937,产品批号0505108 )2 mL/(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缓慢静脉滴注,10 d为一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昏迷、惊厥、肌张力及颅内高压)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智力发育障碍、脑瘫及癫痫)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对[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一周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意识状态明显好转,精神状况好,原始反射及肌张力恢复正常,惊厥消失;有效:治疗10 d后患儿意识状态有所好转,精神状态良好,原始反射和肌张力部分恢复,惊厥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经过10 d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导致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0 d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是由围产期窒息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和惊厥。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脑坏死、脑缺血、脑细胞代谢出现异常以及神经元坏死[3-4]。临床上新生儿常表现为嗜睡、激惹、抽搐、肌张力增强,原始反射减弱,严重出现意识不清、昏迷、惊厥以及呼吸异常等,对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在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病因中,最主要的病因为新生儿窒息,凡是可以导致母体和胎儿之间血氧浓度降低者均能发生新生儿窒息[2]。其中导致宫内胎儿窒息者占一半,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者占40%,其余占10%。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及时发现,采取全面治疗措施,对于中、轻度患儿,预后良好,而重度患儿死亡率相对较高,即使存活下来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行为发育障碍、脑瘫、癫痫等[5-6]。

鉴于此,通过本文研究,该院除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采取常规性治疗方案外,辅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显著疗效。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另外患儿昏迷、惊厥、肌张力以及颅内高压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患儿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以丹参和降香为主,具有活血凉血,安神之功效,其成分有水溶性酚酸类物质,此物质有抗氧化的作用,可阻止钙离子内流,可防止大脑缺血缺氧后再灌注损伤。此外还具有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有效改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疾病预后[7-8]。这与该研究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67.86%,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性治疗基础上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炫,刘玲,池晓霞.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4):221-224.

[2] 谢长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1 例临床分析[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9(1):32.

[3] 韩斯琴.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9(6):76.

[4] 张利君.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5(9):1033-1034.

[5] 宁建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临床研究[D].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19(2):213-215.

[6] 李敏,杜洪蓉.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疗效与预后探讨[J].中原医刊,2011,11(9):29.

[7] 田立善,房伟,马智军,等.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46例CT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17(3):101.

[8] 周静.脑活络药物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25(9):146.

(收稿日期: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