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分析

  • 投稿浣浣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00次
  • 评分4
  • 53
  • 0

汤金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综合监护室,上海 201700

[摘要] 目的 对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从我院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选取184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均92例,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同对照组患者的8.70%、6.52%和7.61%相比,P<0.05。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具有良好作用,其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发生率,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对策;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71-02

目前,在重症监护室中中心静脉置管被广泛应用,其为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和实施手术治疗后对其生命监测、补充液体、输血、抢救处理和输入营养蛋白物的重要通路,具有长时间留置体内、弹性好和输液选择种类多等优点,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特从我院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选取184例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92例,男61例,女31例;患者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39.56±1.15)岁;分析患者疾病类型:18例为癌症晚期,17例为肺部感染,8例为脑血管疾病,15例为重度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1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为急性创伤,7例为植物人状态;分析患者静脉置管位置,61例为右颈内静脉置管,14例为右颈外静脉,8例为右锁骨下静脉置管,9例为右股静脉置管;对照组患者为92例,男62例,女30例;患者年龄为20~61岁,平均年龄(40.03±1.20)岁;分析患者疾病类型:17例为癌症晚期,17例为肺部感染,9例为脑血管疾病,14例为重度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1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为急性创伤,7例为植物人状态;分析患者静脉置管位置,60例为右颈内静脉置管,14例为右颈外静脉,9例为右锁骨下静脉置管,9例为右股静脉置管。对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为其介绍置管方法、意义和应注意事项等等。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其主要包含置管前护理、置管后护理和拔管护理等。(1)置管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前对其凝血功能进行充分了解,对于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禁止对其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心静脉置管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减轻其出现的不良情绪,提高置管成功率。(2)置管后护理。①在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2 h后,避免其翻身,并用沙袋进行压迫止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阻断外源性污染细菌。在对患者进行备皮时应避免出现滑坡皮肤现象,并将可能造成污染的诱因去掉。确保室内通风,每日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30~60 min的消毒,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出现体温过高和畏寒的患者,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查找相应原因,采用相应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在患者置管后,每日应进行消毒和更换无菌敷贴,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避免细菌沿导管和置管口进入血液循环中。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保障导管通畅,避免出现受压、扭曲、肝素帽松动和滑脱等现象,每次使用导管进行输液前,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回抽,确保导管通畅后接上液体线,输液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同时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等等。对于老年患者和躁动患者,应加强对其进行巡视,避免因抓挠时将导管拔出或插入,影响整体治疗效果。②临床上到管脱落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因患者自行拔管、封管或是更换敷料时操作不当、导管同患者皮肤缝线断开等产生的。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有效降低该种现象发生率。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临床护理和指导,有效避免出现导管脱落。对于导管完全脱落的患者,其可能出现大量失血现象,威胁患者健康,失血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以患者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③对于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其极易出现堵塞现象,该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在患者输注高价营养液后没有彻底清洗导管和导管内遗留物质;还有因导管出现打折扭曲和输液速度过慢时致使导管内血液出现反流现象,反流至导管内出现药物沉淀和形成纤维蛋白等,造成导管堵塞。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置管前,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叮嘱其置管后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避免导管出现打折、受压和输液器同感冒素接头处脱落等现象,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现导管堵塞现象。(3)拔管时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拔管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常规消毒方法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之后将导管拔出。同时,在拔出导管时避免压迫导管,防治管内血栓进入患者血管中,拔管后用两块纱布放置在穿刺点,确保充足的按压面积,有效避免血液流出血管外,按压时间不低于5 min,对于老年患者,按压时间不应低于10 min。对于没有出血的患者,用无菌纱布对其进24~48小时的包裹。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后,其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 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感染率高达8.70%,导管阻塞率高达6.52%,拔管后出血发生率高达7.6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治疗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见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因深静脉管径较粗,其血流速度较快,因此,极易固定,满足抢救的需求,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可保障给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持续性等,且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静脉炎现象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3]。但在采用该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因患者自身特点和置管特点,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断裂和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状,影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在患者采用静脉置管进行抢救过程中,需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有效降低其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没有针对患者具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时没有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不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一种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措施,其主要包含置管前护理、置管后护理和拔管护理,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采用富含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进而有效降低常规临床护理措施中出现的弊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等[4-5]。综上所述,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良好作用,其可显著降低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70%、6.52%和7.6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P<0.05,该研究结果同朱建萍学者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因此,护理干预措施值得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推广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静.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1(17):129-130.

[2] 肖寒,马艳辉,金洪燕,等.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和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9-220.

[3] 郁海英.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92-3893.

[4] 蔡艳.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8):144-145.

[5] 赵洪霞.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6):71-72.

[6] 朱建萍.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3):3585-3586.

(收稿日期: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