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81次
  • 评分4
  • 32
  • 0

陈 瑛

辽宁省丹东市结核病防治所检验科,辽宁丹东 118002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结核抗体检测针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为结核病的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单位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针对他们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中确诊为结核病的20例患者的资料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研讨,探究结核抗体对结核病的检测价值。结果 结核抗体检测的阳性值为67.58%,阴性值为79.34%,敏感度为53.27%,特异度为86.69%,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结核抗体检测出来的结核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其诊断的准确率医生要谨慎对待,结核抗体诊断针对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医生要从多方面考证检测的准确率,以免误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抗体;结核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9-02

结核病是由结核细菌引起的传染病[1]。前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更加优越,结核病的发病率已经有所减少。但是,近些年由于人们的防范意识逐渐减弱,饮食方面不注意卫生条件等等原因,导致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结核病是传染病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如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严重者将导致死亡。结核病的死亡率与众多传染病中的死亡率相比也是比较高的,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一般是结核病的诊断不及时。使结核病得到及时的诊断,并且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准备,是现在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3]。本文选取本单位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研究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正确率。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针对他们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中确诊为结核病的20例患者的资料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研讨。50例患者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分布在2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岁。一般的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发烧、夜间出汗、咳嗽(严重者表现为咯血)、咳痰、呼吸困难[4]。在这些患者中,消瘦、食欲不佳的患者有26例,严重咯血、咳痰的患者15例,轻微的发烧、出汗的患者9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的标准根据结核病诊断标准分为确诊患者、临床诊断患者和疑似患者三个标准[5]。

1.3 方法

本文选取的患者使用ELISA的方法检测结核,使抗原和抗体在试验品上面进行结合并保持着免疫活性[6]。在检测时,使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这样能够使测量更具敏感度,然后计算阳性值、阴性值、敏感度、特异度。

1.4 观察指标

本次分析检测所观察的指标包括阳性值、阴性值、敏感度、特异度[7]。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探讨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检测阳性值为67.58%,阴性值为79.34%,敏感度为53.27%,特异度为86.69%,具体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由于结核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早些年在我国,结核病发病率较高,传染速度较快[8]。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结核病得到有效的医治,症状明显改善,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近几年,人们对于结核病的防御意识下降,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回升的趋势。结核病具有发病急、传染快、恶化趋势快的特点,早期的诊断治疗对于结核病患者十分重要。及早的发现并且就医能够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能够早点治疗尽早恢复身体健康。结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结核病细菌侵入人体后在人体里面长期存活,从而导致一些吞噬细菌的细胞对其产生免疫反应,所以该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繁殖损害人体的健康。一般结核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且比较复杂,一般表现为咳嗽、发烧、咯血、痰中带血、四肢无力、食欲不佳且逐渐消瘦。根据调查研究显示,结核病传染率和发病率都比较高,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现在我国每年将近100万人感染结核病,同时死亡率也较高。医学界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尚没有较好的诊断方式,还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

结核抗体检测对于结核病的检查与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探讨的50例患者中检测阳性值为67.58%,阴性值为79.34%,敏感度为53.27%,特异度为86.69%。这样的结果说明了结核抗体检测针对诊断结核病来说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应用,同时这样的结果也与闫国蕊,王勇鸣,杨萍,李峰,李辉的研究结果一致[3]。但是从另一方面讲,ELISA这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核还是具有一定的缺点的,例如这种方法检测成本高、实践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应该从经济以及临床操作方面客观地看待。与其他检测方式相比,这样的检测方式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其经济因素需要慎重考虑。

医学界对于结核病的检查方式主要是影像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实验室的实验检查。这些检查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细菌学资料。结核病抗体检测也属于实验室检查的一种,而且根据不同手段诊断出的结果,大多数医学研究人士认为,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断结核病一种有效且理想的方法。至于其他的诊断方式都没有实验室检查的方式诊断的准确。实验室诊断的方式是指把病原和抗体放在一起,并且使其保持免疫的活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进行诊断,这样的诊断效果具有借鉴价值,同时诊断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保障。在当前医学临床中,其他针对结核病的诊断相比于ELISA检测方式来说,在准确度、安全性等方面都略差一筹,这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ELISA的诊断价值。

目前,关于结核病的诊断有很多方式,但是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不能够完全满足医学上的需要。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核病在目前来说是一种新兴的检测诊断手段,具有一定的分析探究价值。虽然这种检测手段在检测过程中安全性高,而且诊断及时且具有相当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检测所需要的ELISA检测方法成本昂贵,而且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对于急诊来说是很不方便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结核抗体检测结核病虽然有诊断效率,诊断比较及时,但是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待查证,医护人员应该从多方面针对结核抗体检测的结核病的准确率进行考证,以免误诊,耽误患者的正常治疗时间。结核病患者在患病期间要避免接触更多的细菌以防感染,同时也会增加确诊的难度。在患病期间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同时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平时有一些不良的嗜好,例如抽烟喝酒都应该戒掉,全力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使疾病尽快痊愈,能够使患者早日出院,早日恢复健康的身体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结核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疾病,它通过饮食、飞沫等渠道进行传播,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一旦患上结核病,将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核病患者在得病初期会出现发烧、咳嗽等不同程度的症状,起初会认为是感冒或者肺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确诊,不仅延误了病情,同时还会导致结核病恶化,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呼吸不畅进而窒息死亡。在患结核病中期,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改变,由起初的发烧逐渐演变为四肢无力,食欲不佳,看什么都不想吃,并且逐渐消瘦。在咳嗽的过程中,痰中带血,或者直接咯血。这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起居、工作,同时还会使患者家属为其担惊受怕,使患者家属跟着患者一起担心,从而也不能够正常的生活,生活中也不会愉快。在改革开放之前,患有结核病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诊断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结核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降低了死亡率,甚至结核病已经不算是对人类具有威胁的传染病之一了。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缺少这种防范意识,再加上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饮食习惯方面出现不规律的现象,导致患有结核病的患者又逐渐增多,不得不引起广泛的关注。

4结语

综上所述,结核抗体诊断针对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与其他诊断方式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这种诊断手段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但是需要注意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在使用这种方法诊断的同时应该从另一方面确认诊断的正确率,能够早日及时的诊断疾病,使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严立,刘劲松.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2011,17(7):515-516.

[2] 左涛,倪正义,周密,等.两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3):343-345.

[3] 闫国蕊,王勇鸣,杨萍,等.结核抗体联合检测对结核病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4):286-287.

[4] 李志明,王秀芳.结核病患者结核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探讨[J]. 中外医疗,2011,20(3):39-41.

[5] 颜京瑞. 检测结核抗体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13-115.

[6] 丁华,刘和录,陈伟光,等. 两种检测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99-100.

[7] 鲁启超,董云秋. 血清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46(2):82-84.

[8] 叶永清,魏兴武.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及应用[J].兵团医学,2011,23(1):42-44.

[9] Small PM. Tuberculosis:a new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J].Kekkaku,2009,84(11):721-726.

(收稿日期: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