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析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509次
  • 评分4
  • 74
  • 0

杨松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并通过对胜任力的分析,基于胜任力的角度探讨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与策略。对提升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高职学校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胜任力 高职学校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培养

一、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主要为将某一组织或是工作之中成绩优异的人同一般人群加以划分从而体现出来的人才潜能与深层特征。可表现为动机、员工特质、形象、工作态度或是认知意识、价值观等,这些均可进行计量,进而对绩效等级进行划分。胜任力概念起初源自美国,具体要素包括:同业绩紧密相关,可进行未来预测;同工作情景密切相关,体现动态性;可划分出来绩效优秀以及绩效一般。还有一些学者将胜任力划分为基准性以及鉴别性两类。前者主要为岗位任务需要的应知应会以及员工掌握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后者则指代员工承担的社会角色、工作特质以及发展动机等。针对具体工作岗位来讲,员工呈现出的基准性胜任力较为突出明显,因此便于衡量。然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觉,事实上真正影响人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并非基准性胜任力,而是鉴别性胜任力。该种力量较难测量却十分重要。即针对员工实践工作来讲,上述两类胜任力均十分必要,且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只有员工具备了两种胜任力,方能取得优异的工作成果。

二、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包含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不难看出,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量的人力资源管理精英人才,满足了现代社会较多行业的工作需要。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建设并不成熟,较多高职学校在原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创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因此导致实践工作中仍旧包含一些缺陷与不足。

首先,高职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并不清晰,没有树立良好的培养目标。由于一些高职学校没能细致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专业特质,导致认识上仍旧较为传统,即重视培养学生的浅层能力,而对于综合素质的锻炼以及深层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由于对毕业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工作去向没能清晰的认识,对于目标市场无法精准的定位,因而令教学计划安排的制定存在一定的趋同性问题,影响了人力资源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专业课程的安排设置上也包含一定问题。在选择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人力资源课程体系,达成一致。然而,当前较多高职学校却没有形成一致认识,而是更加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导致实践课程的开设课时较少。再者,在师资结构上也包含不合理性,由于更多高学历的人才来到高职学校中就职,使人才结构的硕士、博士比例不断提升。然而新进教师毕竟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因此虽然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却欠缺实践锻炼以及亲身体验。再者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经过自主学习或是短期集训更新知识结构,虽然学历水平较高,却较少人才为科班出身。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一些高职学校仍旧通过填压式、灌输式讲授方式,而教师则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中心,学生则处在被动地位,无法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深入思考、主动学习,影响了教学效率。学生则无法形成主动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所学的理论知识较难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影响了实践教学水平。

无论任何专业教学,实践课程始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如此。该专业学生从事丰富的实践锻炼,进行不断的实习尤为重要。然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使得高职学校创建可靠长效的校外实习基地面临一定难度。即使是为学生安排了实习场所,使他们获得了锻炼的机会,通常也仅仅为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难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了实习训练的具体效果。

三、基于胜任力做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基于胜任力明确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应基于胜任力模型为核心,树立锻炼学生掌握岗位胜任力的科学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以及归宿点不应仅仅的限定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基准胜任力上,还应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鉴别性胜任能力,辅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呈现给社会优质的个人形象以及职业形象。通过有效的激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实践工作形成内在驱动性,锻炼他们能够在相应的工作环境中,掌握包括知识、工作态度、实践技能等胜任力在内的综合技能。另外,高职学校还应重视对学生务实能力、高效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培养,只有以此为目标,方能真正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他们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精英人才。

2.以胜任力模型为根本设计课程系统、优化教学方式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创立完善的配套课程系统,优化实践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的阶段中,应由胜任力模型入手,针对专业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还应增添丰富的塑造锻炼、引导态度、综合应用以及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训练课程。例如,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塑造职业形象、生涯规划、沟通交流、实务能力、面对压力疏导能力的培养课程,另外应积极同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将岗前培训教育课程合理的移植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之中,使学生全面的学习并接受准员工培训教育。一般来讲,具体的教育方式包括课堂以及课外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利用统一授课的模式,针对特定内容展开培养传授,而课外教学则利用学生周围的人群,例如企业专家、高职学校专业辅导员以及教师,利用特定手法针对学生工作胜任能力发挥有效的影响作用,组织科学的训练,进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教学形式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演示、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以及深入现场教学等手段。而课外教学形式相对来讲更加丰富,高职学校可积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深入各类不同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并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组建兴趣小组,定期组织课外专题培训,举办技能大赛。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实力,教师还可开办模拟课堂,通过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分配、培训以及管控,令他们了解实践工作特征,并掌握丰富的实践技巧。该过程之中教师应清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针对人力培养的工作目标,取缔以往单向知识传输、片面技能传授的方式,尽可能的应用教学一体化以及驱动化模式,为高职学生开创锻炼胜任能力的一切机会。

例如,以企业绩效管理这一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以及企业应制定的管理体制、工作原理。而后,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将各企业绩效管理的具体案例、创新做法呈现给学生,令他们了解有效的绩效管理对激发人力资源核心潜能的重要价值。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锻炼实习,参与绩效管理目标、系统、制度的设计制定,并见证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再者,应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阅读相关资料,借助网络系统获取更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概括总结,在课堂之中分享相关经验、积极展开讨论研究。最终,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后参加工作的岗位目标,做好良好的职业规划,树立端正的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在未来走向社会后,真正发挥应有价值。当然,上述案例,需要教师不仅应做好专业技能知识培训,还应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积极锻炼他们的岗位胜任力、逻辑概括、实践研究、信息搜索、人际沟通交流、绩效管理、考核评估、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围绕胜任力基础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

高职学校实践教学阶段中,考核机制为引领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当前,一些高职学校制定的考核机制多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具备行业能力水平、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是由于该类能力可更为清晰的量化因此方便考量。而对于学生综合胜任力之中的环境适应性、驱动力、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交往沟通、自我定位、发展规划力无法充分的考核。为此,针对该类现象,我们应有效预防考核缺失现象,做好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综合考评测试。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采用合理的管理机制,引入有效的课外教学以及任务驱动,对学生工作岗位胜任力做好考核管理。高职学校则应针对该方式,在每学期就学生综合胜任力做好考核评估,并将具体的考核结果有效的反馈至学生,为发展他们的胜任力形成有目标的管控指导意见。具体方式可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模式,不但应掌握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还应有效的衡量他们如何应用信息搜索技能、展开良好的逻辑分析、做好必要的总结归纳,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怎样科学的认识,应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进而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以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辅助企业达到良好的绩效水平。通过该过程,可令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教学对策,进而找准方向,真正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而贡献力量。

总之,为提升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契合现代社会与市场发展综合需要,我们只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征,充分了解胜任力内涵,基于胜任力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培养策略,方能以合理的考核管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围绕学生核心主体,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品质,促进他们发挥核心潜能,进而真正成为行业之中的领头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J].江苏商论,2007(9)

[ 2 ] 刘志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 .商场现代化,2008(5)

[ 3 ]谢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J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5)

[4]张锐.基于胜任力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法体系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