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省域金融业聚集的区位因素分析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98
  • 0

摘要:为了分析影响我国金融业聚集的区位因素,指导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利用2006 年到2013 年的数据,运用区位熵和Hoover 系数对我国总体和省域金融业的聚集度进行了测量,并且通过计量分析对影响我国金融业聚集度的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1)我国金融业聚集度很高,并且不同区域金融业聚集度差异明显;(2)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上市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对金融业的聚集有显著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金融业聚集;区位因素;区位熵;Hoover 系数

产业集聚是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经济开放之后出现的一个普遍经济现象。产业聚集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等诸多优势对各区域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各产业中,金融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聚集现象,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而且在我国也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金融中心。它们对各自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省域金融产业聚集现象并且进行区位因素分析,不仅能丰富和实证产业聚集的相关理论,同时对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1890)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提出重要的外部经济理论,并据此解释了企业在同一区位聚集的现象。Henderson则扩展了马歇尔的研究成果,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认为产业聚集主要由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引起。克鲁格曼则通过新贸易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并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存在运输成本的假设前提下,解释了产业聚集现象。之后迈克尔波特(1995)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出产业聚集是递增收益、历史积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锁定”时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结果。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逐渐关注非经济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如社会网络模型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嵌入性、网络关系等产业聚集的影响,历史基础、开放性、适应性以及多样性对产业聚集形成的重要作用。

国内大部分关于产业聚集的文献基本都是综合考虑了以上理论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的经验证明该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金煜等(2006)构建了基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的产业聚集分析框架,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此外白重恩等(2004)还分别从地方保护主义和生产要素角度考察了它们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对于产业聚集度的测量,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实证工作。白重恩等利用Hoover系数对我国32个工业产业的区域聚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85年-1997年我国工业的平均聚集程度呈上升趋势。路江涌和陶志刚完全按照Ellison 和Glaeser 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收集整理了,1998-3003 年中国制造业的企业级数据,计算结果也表明我国制造业的聚集度在1998-2003 年处于一个稳定上升的阶段。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学者所进行的产业聚集研究基本都是针对制造业或者工业总体进行的实证分析,并且大多是从产业角度进行的分析。然而金融业和这些产业之间,由于产业之间属性的差异,其产业的聚集现状必然不同,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所以本文在分析时将地理因素与产业因素相结合,利用2006到2012年的省域金融业数据,对金融业聚集度的变动和其区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省域金融业聚集度测量与分析

1.测量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我国金融产业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自1988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我们将使用全国31个省份、直辖市以及自治区2006年至2012年一共7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中的“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在具体指标方面,本文选取了金融业增加值作为计算我国各省金融产业聚集程度的基础变量。同时,根据各产业聚集测量方法的特点和可获得数据的内容,本文将分别使用区位熵和Hoover 系数对我国金融业各省和全国的聚集对进行度量。

2.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区位熵和Hoover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我国金融业2006年-2012年的区域聚集程度,如图一所示,并给出了2006年-2012 年间各区域金融业聚集程度前三名的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下面将综合分析图一和表1对我国金融业总体聚集趋势和各区域金融业聚集情况。

首先,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我国金融业都处于高聚集度的状态。从变化趋势上,从2006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金融业聚集度从0.733 下降到0.703。自2008年之后,聚集度就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并且由2008 年的0.703一路上升至2012年的0.766。这样结果不难看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省域范围的金融业在地域上变得更加集中。

其次,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浙江(重庆2012年后来居上)。这三个地区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由此可见金融聚集程度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的正相关性,传统经济发达省份的金融业发展情况要好于其他地区。从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业聚集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聚集度,并且金融聚集度排前三的地区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很大。上述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最后,综合图1 和表1 可以看到,自2006年到2012年,我国的金融业聚集度很高并且大体呈现了上升趋势,但是位于金融聚集度前三名的地区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却在下降。这说明我国金融产业省域间虽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正在缩小,即区域金融聚集度差异呈现收敛的趋势。

三、金融业聚集的区位因素分析

1.理论分析

通过对图1和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业聚集度总体在上升,各区域之间的聚集度差异较大。那我国的金融业聚集度为什么会上升呢,是什么导致各区域之间金融业的聚集度差异?下面,我们将从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针对金融业聚集现象的探讨。

⑴经济地理因素。在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中,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地区最初的禀赋决定了其的发展差异,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和贸易繁荣的大港口往往会成为工业聚集的中心。例如辽宁和山西就是依靠自然资源成为工业中心的典型例子。

⑵新经济地理因素。以克鲁格曼(1991)为先驱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在收益递增与产品地区销售存在运输成本的假设下,认为由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交通运输条件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前后向关联导致的产业外部性使企业集聚在其他企业周围,并且企业集聚在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所得到的知识外部性溢出也会促进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相应行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该理论还认为交通因素也是影响产业聚集的极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金融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金融业的聚集对于交通运输条件的依赖性很低,本文并不考察交通运输条件对金融业聚集的影响。同时,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间的聚集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所以下文中将地区的创新能力列为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之一。

⑶制度因素。产业聚集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因而能够直接影响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也会成为影响产业聚集的重要间接因素。在制度方面,本文将选取对外开放程度对作为对我国各省金融业聚集的影响。

2.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节中,我们将检验产业聚集的区位因素作用,计量模型如下:

yi =α0 +αi Xi +εi

其中yi 表示的是各区域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金融业生产总值的比重,Xi 为产业聚集的因素向量,本文中一共分为三类影响因素,共计5个变量,各个变量的名称和度量方式说明见表2。

本文研究的数据为2006-2011 年期间各省相应指标的平均值,以上所涉及的产业聚集因素变量的度量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1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区的统计年鉴。

为了对金融业聚集的区位因素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将分别计算以上5个变量对金融业的独立影响和综合影响。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

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从业人数比例”没有显著的影响金融业聚集外,其余的因素均得到了验证。这说明沿海省市和直辖市地区比内陆更有利于金融业的聚集,同时,那些上市企业数量多,对外开放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也具有更强的金融聚集能力。而“从业人数比例”在影响金融业聚集的不显著表现,也说明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聚集度的变动对于单纯行业从业人数上的增长并不敏感。

从各因素独立对金融业聚集度的验证中,可以看出,各省市的地理位置、上市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对金融业的聚集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该结果不能度量这些因素在影响各区域金融业聚集度的过程中各自的重要程度。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全部的区位因素放到一个计量模型中,从各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检验其各自的影响力,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综合作用的情况下,地理因素——沿海和直辖市——的影响不显著了。这可能是由于近几年来对内陆省份的对于自身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当地的投资机会增多,由此导致了金融机构向内陆的扩张和资本的向内流动,所以减弱了地理位置对金融业聚集度的影响。而上市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仍然很显著,说明这三个因素是影响金融业发展和聚集的重要因素,也是各个地区在建设金融业,甚至是建设金融中心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和着力点。

需要注意的是,“从业人员比例”不论是在单独因素的检验还是综合因素的检验中都表现出不显著影响的特性,这也说明,金融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单纯的从业人数的增长并不能显著的影响其聚集度,各地区金融业需要的是高级的金融人才。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本文结论

本文通过区位熵和Hoover系数对我国金融业的各区域聚集度和整体聚集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的呈现出了很高的聚集度,并且在2008 年至今一直表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而各区域的聚集度差异较大,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业高度聚集,东部发达省份的金融业聚集度业普遍高于中西部省份。然而,金融聚集度排名前三的省市,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数值从2006年的32.42%一路下降到2012年的19.37%。这也说明,我国各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差距虽然很大,但是这种差距正在缩小。

之后,本文从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方面对我国各地区的金融业聚集现象进行解释,并构建计量模型从三个方面5个指标上进行了实证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是否为沿海或者直辖市”的地理因素、上市企业的数量、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程度都显著的影响着我国金融业的聚集。沿海地区和直辖市具有比内陆其他地区更高的金融业聚集度,同时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多、技术创新能力强以及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业的产业聚集区。同时,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还表明,上市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是现今影响我国金融业聚集的关键因素。

2.对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可以对在我国今后的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一些仅供参考的意见。

⑴改善各地区企业的生存环境。各地区应当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企业的发展,努力创造适合各类企业生存的条件,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筹融资市场的开拓和保障。还应创造条件,开放各类企业落户政策,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大力促进当地市场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强各地区的经济开放力度。还应当开阔眼界,鼓励本地企业积极进行海外贸易,积极吸引海外资本,促进内外资互动融合发展。加强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地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还可以鼓励发达地区的人才支援西部,以此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金融集聚,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增长。

⑵增加金融业的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鼓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将传统业务与高科技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以此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一个地区金融产业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金融竞争力。在各区域金融业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其金融业的平衡发展,关注多种金融指标,还要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创新力的建设,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以质取胜,促进经济主体健康发展。

⑶积极引导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北京、上海等金融发达地区应当主动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提高本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各金融机构落户政策,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对新入金融机构的容纳能力。鼓励本地企业积极进行海外融资,促进内外资互动融合发展,还要主动建立与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的对话机制,强化金融各层次的交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4):1335.

[2]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聚集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10.

[3]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聚集: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4]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5]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