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临床效果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81
  • 0

李晓辉

郑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河南郑州 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在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60例胃食道返流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体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40.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33.33%,体重增加患者占36.67%,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1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100%,体重增加患者占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病临床效果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少,价格较为低廉,来源广泛,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剂量红霉素;胃食道返流;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129-02

胃食道返流(GER)是由于食道括约肌功能异常,使得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动力性疾病,而且大部分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消化不良[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常见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患者消化道发育不完全。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告[2]红霉素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还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功能。为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在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应用效果,现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0月60例胃食道反流新生儿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患者60例进行该项研究。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其中早产儿12例,足月儿18例,胎龄为28~440周,平均胎龄为(33.5±3.2)周,平均体重为(2 050±35.8)g;观察组3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其中早产儿14例,足月儿16例,胎龄为28~42周,平均胎龄为(34.5±2.4)周,平均体重为(2 050±35.8)g。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体位治疗:新生儿俯卧于倾斜35~40°的小床上;观察组给予体位治疗联合红霉素,剂量为4 μg/(kg·min),静脉滴注,2次/d,3 d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规律治疗3 d后依据呕吐、食管钡餐造影返流情况及体重变化综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呕吐症状:呕吐次数与治疗前无变化称之为无效,较治疗前显著减少称之为有效,治疗后不在发生呕吐或者时有呕吐称之为治愈;②24 h食管pH监测, 24 h内发生2次以上返流称之为无效,如果发生1次返流称之为有效,没有一次返流称之为治愈;③体重:患儿每天体重增长低于10 g或者无增长称之为无效,每天增长10~15 g称之为有效。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具体见表1。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40.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33.33%,体重增加患者占36.67%,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1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100%,体重增加患者占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由于胃食道尚未发育完全,发生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多数属于生理性疾病,经过正确的喂补方式及体位治疗,比如取头高脚低位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呕吐或者误吸的发生率。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多种,而且存在着原发病[3]。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属于一种胃肠动力异常的疾病。由于患者抗返流屏障发育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压降低,当胃内压增高时食物就会顺着压力差通过食管下括约肌,进入食管。胃食道返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烧心和返流等典型症状[4]。返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或者不用力的情况下从胃部涌入咽部或者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者仅有酸水症状称之为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或者剑突下烧灼感,通常是由胸骨下段向上蔓延[5]。对于成年人胃食道反流病的诊断主要采用胃镜,但是由于新生儿配合度较差,所以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胃食道反流病的诊断主要采用24 h pH监测。24 h 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返流病十分重要的检查。采用便携式pH记录仪在生理状态下对患者进行24 h 食管pH连续性监测,可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返流的客观证据,而且还可以了解到酸返流的程度及其与症状发生的关系[6]。

传统上对于胃食道返流的治疗采用体位治疗、饮食及喂养方法。体位治疗就是将新生儿置于仰卧位,保持胃内容物高于胃食管相连处,利用食物的重力作用而减少胃内容物的返流入食管,而且大大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是体位治疗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效果较差,而且患儿十分痛苦,不易被患儿家属接受。目前,国内有许多报道,红霉素应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在进行红霉素治疗的1~2个星期内,新生儿即可以耐受全肠道喂养。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抗炎治疗,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红霉素还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胃在消化食物期间会引起一种周期性的肌电复合波(MMC),该复合波首先发生在胃近端,向着胃窦方向进行推进,通过幽门、小肠最后终结于盲肠。整个肌电复合波可以分为三个时相期。第一相称之为静止期,发生在进食前或者进食后3~4 h,该时期没有或者很少发生收缩。第二时相可有很少的蠕动,而且这种蠕动波幅度较小而且不规则。第三时相表现为规则而且有力的收缩,发生在进食过程中及胃内含有较多食物时[7]。红霉素作为一种促进胃肠蠕动的激动药物,它主要通过与胃粘膜表面的胃动素受体结合而促进胃肠蠕动而发挥作用,引起胃和小肠发生肌电复合波第三时相,诱导胃发生强有力的收缩以及小肠的分节运动,具有一定的清扫功能。

红霉素可以明显增大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阻断胃内容物的返流,另外,它还可促进食管的蠕动,增加胃窦食物收缩次数及程度,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大量临床试验证实,红霉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胃动素受体,与之结合发挥刺激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释放,促进神经丛P物质合成,增加胃动素细胞释放胃动素的量,提高人体血中胃动素的含量。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具有明显的量一效关系,小剂量诱发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诱导移动性运动复合波的出现,大剂量可导致胃肠发生强烈不规则的收缩,引起呕吐、腹痛[8]。如果在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病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在酌情减量。进入人体的红霉素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的,因此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肝脏损害。所以在进行红霉素治疗时需要经常检测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密切观察新生儿巩膜是否出现黄染,定期进行血生化检查,该研究过程中全部新生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红素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也没有出现严重腹泻及腹痛等症状。

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体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40.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33.33%,体重增加患者占36.67%,而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呕吐症状改善率为100%,钡餐造影检查疾病改善率100%,体重增加患者占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的体位治疗相比,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家属接受。

综上所述,早期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持续静脉泵入的方法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病,临床疗效肯定,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风敏.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1,1(23):268-269.

[2]罗宏英,刘晓红,王卫. 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临床研究[J].中国药师,2010,13(6):848-849.

[3]史晓静,金二丽. 红霉素软膏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新生儿红臀[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 22(3): 334-336.

[4]曾宁芳,彭水芳. 炉甘石+红霉素合剂治疗新生儿脓胞疮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2012, 10(7下半月): 570.

[5]王蓉,郭建芬.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55例[J]. 中国药业,2012, 21(13): 101-102.

[6]刘晓莉.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45例[J]. 中国实用医刊, 2010(11):69.

[7]李晓红.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35): 133-134.

[8]李华君,朱建幸,谢利娟. 胸膜腔内注入红霉素治疗新生儿乳糜胸的疗效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7): 936-939.

(收稿日期: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