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针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90例临床疗效观察

  • 投稿忆片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97次
  • 评分4
  • 16
  • 0

张丽秀 仕 丽 周海燕 朱同刚 袁成波 杨 波 匡 旭王檀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用的持续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疗程4周。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AHI:治疗前(25.82±21.40),治疗后(12.11±8.11);对照组AHI:治疗前(22.71±11.71),治疗后(19.27±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疗效可靠,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针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92-02

OSAHS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并伴有睡眠时呼吸暂时停止,导致白天嗜睡、并发心脑肺血管等疾病,甚至多脏器功能损害,给该类患者带来长期、慢性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1],缺乏锻炼、肥胖、不良饮食习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等导致OSAHS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于OSAHS的治疗,西医大部分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复发率高;一部分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有很明显的不适感,价格也很昂贵。总之,目前仍没有值得推崇的有效、且远期疗效亦很好的治疗方式。该类疾病属于中医“鼾证”范畴。本课题组将属于痰湿内阻证符合OSAHS诊断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与呼吸机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取得良好效果,未见任何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来院就诊的OSAHS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OSAS诊治指南进行诊断[2],根据中医辨证,入选痰湿内阻型。45例为治疗组,另随机选取45例为对照组。痰湿内阻型主症:①睡时发出鼾声或憋醒;②体重进行性增加,或肥胖;③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取无力或濡滑。次症:①晨起头痛,白天嗜睡,倦怠乏力;②胸部脘闷或痛;③记忆力明显下降;④夜尿3~4次;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采用减肥、戒烟酒等一般性治疗方法,尽量采取侧卧位睡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具体穴位如下:曲池直刺0.5~1寸;天枢直刺1~1.5寸;阴陵泉直刺1~2寸;丰隆直刺1~1.5寸;太冲直刺0.5~0.8寸;得气留针30 min。以上穴位均采用毫针泻法。疗程4周。对照组采用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结果

①治疗组男性40例,女性5例,年龄(48.45±9.76)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龄(51.96±9.87)岁。

②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SaO2(血氧饱和度)结果见表1。

安全性: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4讨论

巢元方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清.章虚谷氏则认为“内风上鼓、机窍窒塞”[3]是鼾的病机所在。《医砭》则认为鼾症是因“热壅神昏”[4]近代医家张锡钝述:“嗜睡无节,忽然昏倒好睡者,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5];《医宗金鉴》则在论喉闭时书歌诀日:“喉闭肝肺火盛由,风寒相搏肿咽喉”,在释论中又曰:“喉闭声鼾者,肺气将绝”,认为吴氏所谓的声鼾原因应是肝、肺素有郁火,而又复感风寒。明·张景岳阐述“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6],提示鼾症源于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生。姚氏等[7]认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或久病失治、误治,或思虑过度而伤脾,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不能运化转输津液,湿从内生,故聚而为痰浊,使肺气不利,肺不能正常发挥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从而发为本病。反之,肺气不利,其通调水道功能失司,亦可加重痰浊的储留。现代中医认为,鼾证是由于食用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酒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失运化,蕴湿生痰,从而阻碍气机,形成瘀血,痰瘀互结于气道,冲击发出声响而形成鼾声,最终形成呼吸暂停。

本课题组认为,本病属于鼾证范畴,研究历代文献,中医学者多对鼾证的病机责之为痰湿,从调节肺、脾、肾的功能立法。课题组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科研立项,认为鼾证可从“宗气”失常立论,具体阐述亦可见于课题组已发表文章中:人体宗气的形成来源于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体内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二是外界吸入的清气。若脾气亏虚,则精微之气化生乏源,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则痰湿内阻,肺亦为痰阻,使清气吸入障碍,最终导致宗气生成减少。 综上,宗气若生成不足,可引发为鼾证,导致睡眠呼吸暂停。

课题组选用针刺穴位如下: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其中曲池大肠经合穴,本穴属土,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开通肺气的作用,主治鼻、咽喉部位的病症,取之则可燥湿宣肺;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取天枢穴意在升清降浊,恢复患者中焦运化;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可健脾利湿,除湿化浊;丰隆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肝经俞穴太冲穴,属土,具有行气之功效,患者脾虚,肝乘脾土,则见肝郁,故可选太冲穴。诸穴相配,健脾燥湿,行气宣肺。

本研究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AHI、SaO2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较之对照组效果更显著,依从性较高,应用简、便、验、廉,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5病例举例

孙某,男,49岁,因打鼾10 年,加重伴胸闷、心悸20 d,于 2012 年2月 17 日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 该患者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打鼾,鼾声响亮,每于夜间鼾声频作,次日出现嗜睡,健忘,情绪急躁等症状,未予重视及系统治疗。20 d前患者劳累后出现上症加重,伴胸闷、心悸,于“中日联谊医院”诊断为“OSAHS”,经口腔矫正器治疗数日后,病情未见好转,且不能耐受。近日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门诊。症状:打鼾,鼾声响亮,夜间时有憋醒,乏力,困倦,情绪激动,头身困重,形体肥胖,晨起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二便正常。查体: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滑。理化检查:多导睡眠图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AHI:32次/h;平均血氧饱和度82%,最低血氧饱和度72%。辨证分析: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腻,脾胃虚弱,脾失运化,助湿生痰,痰湿上行,困于清窍,痰湿阻于诸窍,故见打鼾,其舌脉亦皆符合辨证。中医诊断:鼾证(痰湿内阻证)。治则治法:健脾运湿,豁痰开窍。处置:予针刺治疗,选穴如下: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以上穴位均采用毫针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经治疗4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HI由32次/h降为14次/h。

纪某,男,49岁,因打鼾伴夜间憋醒15年,加重伴血压持续升高2个月,于 2012 年2月 17 日来我院就诊。

该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打鼾伴夜间憋醒,于“吉林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反复住院治疗,曾应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疗效不理想,且患者不能耐受,2个月前患者因劳累上症加重伴血压增高,最高血压200/110 mmHg,口服厄贝沙坦等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理想,每于打鼾病情加重,次日注意力不集中,嗜睡,为求中西医系统治疗于我院就诊。症状:打鼾,鼾声响亮,夜间频繁憋醒,乏力,困倦,情绪激动,头身困重,形体肥胖,晨起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二便正常。查体:BP:165/95mmHg,舌体胖大,苔白滑,脉弦无力。理化检查:多导睡眠图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AHI:45次/时;平均血氧饱和度89%,最低血氧饱和度75%。辨证分析: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腻,脾胃虚弱,脾失运化,助湿生痰,患者素体,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随上亢之阳邪上行,困于清窍,痰湿阻于诸窍,呼吸不利,宗气不布,故见打鼾,其舌脉亦皆符合辨证。中医诊断:鼾证(痰湿内阻证)。治则治法:健脾运湿,豁痰开窍。处置:予针刺治疗,选穴如下: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以上穴位均采用毫针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经治疗4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HI由45次/h降为25次/h,血压控制良好,波动在130~140 mmHg/80~90 mmHg。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春娥,诸晶,严桂珍.中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3):80-8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94-597.

[3]清·王孟英.温熟经纬[M].卷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20-21.

[4]清·何梦瑶辑.医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69-71,215.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2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4:28.

[6]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卷二十八).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59:492.

[7]姚亮,杨佩兰,宋文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分型初探[J].河南中医,2004,24(2):24-25.

(收稿日期: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