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及献血反应的作用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23
  • 阅读量1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究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及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本中心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100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献血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焦虑评分(6.21±1.54)分、抑郁评分(6.02±1.6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10.65±1.97)分、抑郁评分(10.67±1.9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轻度反应2.00%、中度反应2.00%、重度反应0.00%)优于对照组献血反应总发生率(轻度反应24.00%、中度反应16.00%、重度反应1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躯体功能评分(92.26±15.36)分、心理功能评分(93.06±10.36)分、社会功能评分(92.69±11.25)分、物质生活评分(93.36±10.59)分,均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60.23±6.25)分、心理功能评分(59.69±11.02)分、社会功能评分(56.36±5.22)分、物质生活评分(58.45±5.2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且能够减少其献血反应。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干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献血工作受到血站高度重视。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广大市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愈加高涨。临床一般用机采血小板完成无偿献血。由于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时间较长,过程较献全血复杂,所以初次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概率较多次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要高[1]。在献血之前,进行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初次献血者的不良反应,保障献血过程顺利完成[2]。因此,本次研究对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及献血反应的作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100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17±2.19)岁;男性31例,女性19例。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21±2.11)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开展常规干预措施,如献血相关知识讲解、提供献血服务等。

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方式。

(1)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给初次献血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安静的献血氛围,对改善其不良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对献血室进行打扫,并将室内温湿度调整成适宜状态,按时开窗透气,使空气流通。健康人群每次献单采血小板1~2个单位,基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采血护理人员在进行采血前,应告知献血者献血基本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给予献血者充分的鼓励。对于情绪紧张者,应安抚情绪,发放宣传册,以减轻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献血安全性主要从献血环境、人员、服务态度、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体现,护理人员需要从上述方面进行规范化服务,在采血过程中保持微笑,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严谨,提高一次成功率,预防不良事件发生[3]。

(2)开展支持性心理护理[4]。(1)献血前。应使用柔和、和蔼的语气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充分了解人体血液总量及体质量的比例,并告知本次抽血剂量(200~300 mL)基本不会对人体功能、生理指标造成影响,因为本次抽血剂量仅占人体总血量的5%~10%,且适当献血对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具有促进、提升及刺激作用。应积极主动向初次献血者介绍本次采血器材及设备,必要时还可邀请其观看献血过程,使其能够有心理准备,消除内心顾虑。(2)献血中。献血室内可播放柔和的音乐,对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献血者在进行采血时,护士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干预,使患者能够全身放松,缓解其紧张情绪。在采血过程中,应选择粗壮、弹性好的血管,并保证熟练操作、动作轻柔等,确保能够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以缩短采血时间。(3)献血后。叮嘱献血者应保持原体位进行休息,起身时应将速度放慢,避免出现低血压所致的献血反应。对于初次献血者,应叮嘱其不要有心理负担,并指导其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休息,并发放献血后注意事项卡片,嘱其有问题及时联系血站工作人员。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献血者各项指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1)P<0.05。

2.2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总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1)P<0.05。

2.3 两组献血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献血者的生理及心理均可因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态度及献血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其出现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在医学中被称为献血反应[5,6]。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两次或以上的人员,多因献血者睡眠不足、空腹及疲劳过度所致[7,8],但大部分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为过度紧张。因此,对于初次献血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降低其献血反应具有重要作用[9,10]。机采血小板献血现已广泛应用于无偿献血中,但该种方式具有时间长、献血后不良反应多等特点,导致献血者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加之献血者缺乏相关知识,如认为献血会染上传染病,不仅会影响献血者心理健康,同时还会增加献血反应[11,12]。

机采血小板献血耗时较长,易导致多数献血者出现不良情绪,比如紧张、焦虑等,从而引起献血反应。在献血的全过程中,需要开展心理干预,改善献血者的负面情绪,可有效减轻献血反应[13]。为了能长期开展公益无偿献血工作,减少献血反应,本次研究在献血前,对每位献血者进行了心理辅导,对献血环境进行了改善,为每位献血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献血全过程中,还对每位献血者的身体情况、心理方面进行观察,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告知献血者抽血的安全性,提高了献血者的依从性,有利于献血的顺利进行。总而言之,对初次献血者实施强化型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预防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可大大提高重复献血率,使更多的人群积极地参与无偿献血。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焦虑评分(6.21±1.54)分、抑郁评分(6.02±1.6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10.65±1.97)分、抑郁评分(10.67±1.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总不良反应(轻度反应2.00%、中度反应2.00%、重度反应0.00%)优于对照组献血总不良反应(轻度反应24.00%、中度反应16.00%、重度反应1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躯体功能评分(92.26±15.36)分、心理功能评分(93.06±10.36)分、社会功能评分(92.69±11.25)分、物质生活评分(93.36±10.59)分,均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60.23±6.25)分、心理功能评分(59.69±11.02)分、社会功能评分(56.36±5.22)分、物质生活评分(58.45±5.2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且能够减少献血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