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及价值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80次
  • 评分4
  • 43
  • 0

陈建国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主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以及价值。方法 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进行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认真观察其CT的特征。 结果 40例主动脉夹层按照DaBaKey教授提出的分型,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II型有16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40%,II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准确率为95.0%相比单纯运用螺旋CT平扫的准确率75.0%,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增强CT有利于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主动夹层的形态和范围;CT检查对确定该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91-02

[作者简介] 陈建国(1969-),男,江苏宜兴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产生撕裂,内膜受到了强而有力的血液冲击,逐渐剥离并且扩展,在动脉里面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包括如同撕裂一样的疼痛表现。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直接承受着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是十分大的,内膜层出现撕裂,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恰当的治疗,那么破裂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同时死亡率也非常的高。该次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究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CT检查对确定该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的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接受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为22例,女为16例,患者的年龄在32~68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57.74岁。

1.2 患者的临床症状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3]大多数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一样的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晕厥、心衰甚至突然死亡的情况,并且大多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会同时伴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这些都是典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表现;主动脉分支动脉闭塞可能会导致相对应的大脑、肢体、肾脏、腹腔脏器缺血的症状,比如少尿、无力、脑梗死、腹部疼痛、脸色苍白、截肢瘫痪等情况;因为主动脉供血的区域比较广泛,夹层的累积范围也不一样,症状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的。

1.3 CT扫描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扫描的仪器是日本东芝64排ct机(型号 Aquilion 64)。扫描的参数是120 kV、240 mA,层厚是0.6 mm,在检查过程中,从患者的颈部到肾动脉水平进行CT扫描。①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重建层厚1 mm,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骼总动脉分叉水平。以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分别进行血管重建。造影剂选择使用优维显(国药准字H10970416),使用的剂量是70 mL,造影剂是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肘静脉进行团注的,注射的速度是4.0 mL/s,延迟的时间是30 s。②螺旋CT平扫:采用层厚7~10 mm连续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骼总动脉分叉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5 主动脉夹层的分类情况

按照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的位置以及夹层累及的范围[5-6],1965年Debakey教授提出了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又称为I型)是内膜撕裂在升主动脉的地方,在其扩展之后,会对腹主动脉产生一定的影响。第2种类型(又称为II型)是内膜撕裂在升主动脉的地方,但是其扩展也只是在升主动脉的地方。第3种类型(又称为III型)是内膜撕裂在主动脉的峡部,其将会累及到降主动脉或者是腹主动脉。这3种形式的分类在如今国际上也是比较常用的分类。

2 结果

该次实验过程中,40例主动脉夹层按照DaBaKey教授提出的分型,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II型有16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40%,II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准确率为95.0%相比单纯运用螺旋CT平扫的准确率75.0%,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动脉夹层[7]是指由于内膜局部产生撕裂,内膜受到了强而有力的血液冲击,逐渐剥离并且扩展,在动脉里面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包括如同撕裂一样的疼痛表现。主动脉[8]是身体的主干血管,直接承受着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是十分大的,内膜层出现撕裂,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恰当的治疗,那么破裂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同时死亡率也非常的高,患者一般是死于心脏压塞和心律失常等一些并发症。

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CT平扫可以显示钙化内膜片的移位,有助于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鉴别,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CT增强扫描可以清楚的显示主动脉内撕裂的内膜片、内膜走形、破口位置、真假腔形、累积范围等,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以出现内膜片对称180度以及环形360度剥离,使真腔漂浮在假腔里面的现象;CT重建技术可以显示主动脉的全过程,判断分支是否受累,做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手术之前的主动脉条件测量分析。在整个检查过程中,CT的表现特点有:病变主动脉增宽;主动脉腔内存在有稍微弯曲的低密度线状内膜片;撕裂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腔和假腔两个部分,并且真腔和假腔内的CT值不稳定,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假腔相对比较大,真腔相对比较小[9-10]。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确诊需要使用CT增强扫描,或者是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其他方法,确认内膜破口的存在以及其位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关键部分。该次实验过程中,40例主动脉夹层按照DaBaKey教授提出的分型,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II型有16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40%,II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准确率为95.0%相比单纯运用螺旋CT平扫的准确率75.0%,有显著性提高(P<0.05)。孟宪春,刘燕[11]等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时,运用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同样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

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过程中应用是非常普遍的,CT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分辨率比较高、扫描速度比较快、没有创伤的特点是其被广泛使用[12-13]。并且CT的诊断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有很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选择合理的、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方式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单纯用螺旋CT平扫不能很准确的判断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情。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能够很好的判断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相关情况,我们要加大此方法的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秦卫和,陈燕萍,付飞先,等.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多层螺旋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5):353-356.

[2] 印隆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7):1373-1375.

[3] 印隆林,杨志刚,陈加源,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4):406-410.

[4] 王利伟,殷信道,王绍娟,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856-859,876.

[5] 王大伟,孙晓艳,熊文激,等.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双源CT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357-1358.

[6] 吕文涛,王芝文,李应强,等.高分辨CT增强扫描及图像重建诊断主动脉夹层[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5(1):64-66.

[7] 杨群顶,王良东,孙培祥,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3):270-271.

[8] 高红,徐文坚,郝大鹏,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1012-1015.

[9] 蓝开发,陈恩明,李传旺,等.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0(5):121-122.

[10] 张镭,陶宇峰,刘光宝,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4):156-157.

[11] 孟宪春,刘燕.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19):134-135.

[12] Meinel FG,Nikolaou K,Weidenhagen R, et al.Time-resolved CT angiography in aortic disse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11):3254-3261.

[13] Andrew J Lovy,Jessica K Rosenblum,Jeffrey M Levsky, et al.Acute Aortic Syndromes: A Second Look at Dual-Phase CT[J].AJR,2013,200(4):805-811.

(收稿日期: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