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261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309次
  • 评分4
  • 26
  • 0

宋付凯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74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746例住院病人的感染发生率为14.95%;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占67.05%,其中上呼吸道占22.99%,下呼吸道占44.06%,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17.62%,随之为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分别为11.88%、9.96%、7.66%;共320个感染部位,其中单个221,合并两个部位者28例,合并多个者12例;年龄大于60岁,心功能分级在III级以上,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合并有其他疾病,接受侵入性治疗,服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引发心血管内科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治疗要有针对性,避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住院时间,以降低感染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05-02

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常伴随有心功能异常、供血不足等症状,且治疗周期长,住院时间久,往往机体的免疫能力较低下,医院感染一直是其常见并发症,尤其是随着各种侵入性介入治疗不断应用,更是加大了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防治医院感染,本文以261例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为调查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总结其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引发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入本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746例病人。

1.2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对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每位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型、疗法,根据其医嘱、检验单以及影像学分析结果确定病人合并感染的部位,并统计其发生率,分别从年龄、心功能、伴随疾病、住院时间、介入性治疗以及抗菌抗感染药物等方面分析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全部数据经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感染相关性用单因素χ2 检验,P<0.05即视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发生率

1746例病人于住院期间并发感染者共261例,发生率为14.95%。

2.2 感染患者一般资料

该261例病人中,男性病患146例,女性病患115例,年龄范围在35~90岁,平均年龄约63.7岁,以60岁为界,大于60岁者共174例,小于60岁者87例。病程:最短4年,最长29年,平均约8.9年。疾病类型:冠心病54例,高血压心脏病102例,风湿性心脏病43例,扩张型心脏病19例,急性心肌梗死33例,其他10例。心功能分级:II级69例,III级101例,IV级91例。侵入性介入治疗175例,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及切开、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鼻饲、呼吸机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82例。

2.3 感染部位

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占67.05%(175/261),上呼吸道感染者60例,占比重22.99%,下呼吸道感染者115例占比重44.06%,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共46例,占17.62%,随之为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分别为31名(11.88%)、26例(9.96%)、20例(7.66%)。其他部位感染者22例,占8.43%。共计320个感染部位,其中单个部位感染者221例,合并两个部位感染者28例,合并多个部位感染者12例。具体结果如下表1。

2.4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统计回归分析得,年龄、心功能、伴随疾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均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年龄大于60岁,心功能分级在III级以上,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合并有其他疾病,接受侵入性治疗,服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引发心血管内科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具体结果如下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介入性治疗使心血管内科病人的病亡率逐年下降,但其常见并发症——医院感染至今仍未有降低,受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各项侵入性操作以及广谱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其感染率甚至有增长趋势。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并发感染是进一步改善疗效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其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率为14.95%略高于文献报道[2]的6.64%~14.2%。这与各医院总体条件以及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有关。同时,通过结果分析,不难发现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感染有以下几个临床特征:①病人年纪越大,感染的可能性越高,60岁以上病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②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尤其是下呼吸道。此结果与文献[1,2,3,5]均一致。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为心血管病人通常要卧床,长期下来其咳嗽与吞咽功能出现退化,因未能及时排痰而引发肺部感染,另一方面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鼻饲等均会提高呼吸系统感染的可能,器械消毒不完全也是一大相关因素;③心功能分级越高,并发感染的危险系数越大。心功能分级在III、IV级者其机体供血能力明显不足,病人的抵抗能力更低下,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治疗更复杂,疗程更长,故其感染率比I—II级病人更高(P<0.05);④住院时间越久,感染率越大。结果显示住院时间超过1个月者的感染率为21.24%,而一个月以下者为12.43%,前者接近于后者的2倍,差异明显(P<0.05);⑤侵入性操作使导致病人感染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结果显示有侵入性治疗病人的感染率达34.93%,是无侵入性操作病人感染率(6.91%)的5倍以上,与黄红漫[3]等报道相符合。气管插管与鼻饲很容易使鼻、咽部黏膜受损,使咳嗽与吞咽反射出现减弱甚至消失,导尿管的留置既可能损伤阴道黏膜还可能引发尿液逆行感染,而深静脉插管可导致血液感染,而且留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可能性越高;⑥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可导致不可预期的结果,如增加耐药性、引发继发性感染等[4];⑦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其他疾病会提高感染率,而合并感染是致使病情恶化甚至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要尽可能地避免感染的发生,必须了解病人原发病及伴随的疾病类型与症状,严密观察其是否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合理给予导管留置,操作规范并及时更换,一旦病情允许及时拔管,以防感染。同时应做好各项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中,空气流通,定期消毒,严禁过多的人员探访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继旺,季乃军.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8):1081-1083.

[2] 王红雷,李长岭.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J].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11) : 1567-1568.

[3] 黄红漫,许其倓,宋来宝.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83(7):59-13.

[4] 吴志明, 陈炜, 葛孟华, 等. 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 9) : 1300-1301.

[5] 潘嘉西,孙庆丰.心血管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9):104-105.

(收稿日期: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