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实验论文范文,医学实验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9-30
  • 阅读量9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评价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日常检查工作当中所发现的存在血块的100份送检血样标本作为调查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同期将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样标本作为调查对象的对照研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调查对象的血样标本进行比较,分析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通过分析调查可知,观察组的血液标本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 <0.05;而活化部分APTT、PT、FIB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在血液中存在血块形成会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一些较小的血凝块容易被检验时忽略,所以检验者需要根据异常结果来判断和怀疑是否存在标本血块形成的状态,并通过仔细的判断和检查等确保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检验结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血块形成 凝血三项 D-二聚体

在进行临床检查的过程当中,血常规检验中的凝血三项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三项指标,这是临床进行凝血功能障碍筛选的主要项目检验指标[1]。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的检验需保证检验准确性,因为检验结果会直接对临床的相关病症诊治产生影响,但是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实际检验工作存在有多种影响因素,会对相关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那么就会使得检验存在不准确的表现[2]。如果血液当中存在有血块形成,不加以仔细辨认则会导致检验工作被忽略,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特别是很多急诊检验当中存在着快速和批量性的要求,那么就要求在进行相关检验的时候通过离心前的检验工作来获取相关结果,这样就容易忽略一些小的血凝块,此时需要配合相关的试验结果,根据一些结果的共同变化等来建议对临床标本进行详细的检查[3]。本文主要基于此分析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的检验结果的影响,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梗死性病例100例作为本文观察组,所有患者存在有血块形成;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另外没有血块形成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文的对照组。观察组当中男女比例为52∶48,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为53∶47,χ2=0.0201,Z=0.8 2 7 0,P=0.4 0 8 3;观察组年龄2 4~6 9岁,平均年龄(45.28±10.32)岁,对照组的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4.18±11.05)岁,t=0.7275,P=0.4678。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检验,两组研究对象除病情存在差异以外,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可比较。
1.2 入组和出组标准
1.2.1 入组标准
(1)本文所有调查对象均年满18周岁。(2)所有调查对象心肺功能正常。(3)所有调查对象的肝肾功能正常。(4)所有调查对象在采血之前12 h均禁食禁饮。(5)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临床的相关资料和个人信息完整。(6)对照组调查对象为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7)对照组进行纤维胃镜、X线钡餐或是螺旋CT等各项检验均未查出存在有相关病症。(8)对照组心功能检验和心电图检验结果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1.2.2 出组标准
(1)有相关身体病症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有相关的血液系统病症的患者。(3)身体状况较差不能够进行相关检验、对检查不耐受、精神状况较差,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5]。(4)存在有肿瘤病症或者存在肿瘤远处转移的患者。(5)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本文调查而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通过选择日本SYSMEX CA-1500血液全自动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的试剂盒。其相配套的试剂需包括有溶血素、稀释剂和清洗剂等。质控液同样为日本生产,并且选择真空抗凝管,真空抗凝管通过美国的BD公司生产,为EDTA-K2采血管。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所有调查对象选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 L,首先对血液标本进行3 000 r/min的离心处理10 min,然后将上层血浆去除,之后通过采用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对于明确三项和D-二聚体等相关的指标进行检验,并且通过两名专业的质控人员进行质量检验和最终的数据确认,如存在有不同意见,需要经过相关的协商探讨以后确定最终的意见。
1.4 观察指标
主要对本文两组调查对象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进行相关检验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标本等均通过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做统计学差异性检验。选择采用自然数/百分数(n/%)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表达,同时采用χ2进行验证;通过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所有的计量资料进行表达,并且选择t进行验证;等级资料选择以Z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且通过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为主要的检验方案进行验证性分析。数据间有明显差异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通过分析调查可以得出,本文的观察组的血液标本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调查对象的相关指标检验比较

3 讨论

凝血常规检查的结果需要保证准确性,这能够为临床的相关病症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保证相关血液检验指标的准确性需要由相关检查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特别是在进行相关分析以前的质量控,保证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标本采集和标本送检的时候,各项工作都能稳定持续进展[6]。在临床检验的过程当中分析对临床反馈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不满意的相关检验标本,大约超过八成的检验结果主要追溯到了标本身的质量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相关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血块形成对于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对相关的标本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得出,观察组的血液标本D-二聚体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进行差异性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分析可看出,因为血块形成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这样就会使得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而本文检验所得的结果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检验选择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进行透射比浊检验,那么具体检验过程中又通过对凝血酶源的一阶导数法、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二阶导数法、纤维蛋白原阀值法等方法进行利用,所以会导致反应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其主要过程存在有基线期-加速期-减速期和平台期4个时期[7]。在基线期凝血因子会被激活,进而生成凝血酶,而加速期和减速期的过程当中凝血酶会发挥作用,在此过程当中存在纤维蛋白凝块形成;而平台期则说明相关的凝固反应已经完全生成。通过研究调查能够得出,通常情况下存在20%~50%的凝血酶就能够满足明确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体外试验的时候有一部分凝血因子会存在消耗,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同一个标本的两种不同血液状态之下的反应曲线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在基线期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并非很大,当血液形成血凝块的时候,在反应曲线当中基线期几乎看不见相关的表现,因此可以说明在反应开始以前,存在有大部分凝血因子已经被激活,也可能已经处在血凝块的形成当中。血浆中没有参与血块形成的凝血因子也逐渐被激活,所以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明确启动过程相对会大大缩短[8]。在进行凝血的时候,主要包括启动阶段和爆发阶段两个阶段,凝血启动以后的爆发阶段发展相对迅速,但基线期所占据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有大部分的凝血标本因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导致在基线期缩短的时间远远超过因为凝血因子减少而延长的时间[9]。所以,针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浓度发生改变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出现在凝血因子被激活的阶段,也就是基线期、浓度较高、凝血因子激活较快、凝血没形成达到一定量所需要的时间就会短,那么这样血液开始凝固的时间就会大大的提早。
如果血液中存在有血凝块,那么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会大大缩短,就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更加明显,主要是因为外源性凝血刺激而导致这个过程变得更加迅速,内源性的凝血启动所激活的因子相对较多,因此所需要的时间会相对较长,这样也会导致基线期缩短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凝血酶原时间产生的产生的影响相对并不明显。如果纤维蛋白原减低,那么首先纤维蛋白原会在凝血的过程当中消耗,进而可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大体相同的原因[10]。在血凝块形成当中,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甚至能够高出正常血液的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当中存在密切的联系。现如今一般认为凝血主提升伴随着纤维活性增加。在纤溶的时候,会激活多种纤溶酶原途径,至少存在两种途径和凝血的系统存在密切关联,将这两种途径可以划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血浆当中的凝血酶存在,但是因为活化因子Ⅺ、Ⅻ与基肽酶可有效的激活纤溶酶原,这就会导致在凝血过程当中出现纤维。有临床研究认为,如果缺乏凝血因子Ⅻ,这样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反而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因此也可以得出这种因子存在有激活纤维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形成了焦连的先溶蛋白凝块,那么就会导致继续出现兼容系统被激活等相关表现,这样也导致D-二聚体出现。所以在凝血出现的时候,可以促进D-二聚体的产生与分泌。
综上所述,在血液当中存在血块形成会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一些较小的血凝块容易被检验时忽略,所以检验者需要根据异常结果来判断和怀疑是否存在标本血块形成的状态,并通过仔细的判断和检查等确保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检验结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明,裴静,孔祥锋,等.急性脑梗死患者Hcy、D-二聚体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3):515-518.
[2]邱伟.CRP、Hcy、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160-161.
[3]李芳.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110-112.
[4]孙永太.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54.
[5]宋慧娟,张卫军,牟锐,等.β2-微球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病情观察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13,15.
[6]黄赞鸿,刘昱,郭广锋.联合检测HCY、D-二聚体和Hs-CR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9):176-179.
[7]吕蒙,张克勤.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1):126-128.
[8]王伟,李彬先,艾一玖,等.D-二聚体、FDP联合检测对早期DIC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10):1160-1161.
[9]吕心路.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112-114.
[10]安冬梅,宗刚军,曹丽,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FDP及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8):82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