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综合医学论文范文,综合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综合医学的应用研究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7
  • 阅读量89次
  • 评分0
  • 0
  • 0

  综合医学的论文你知道怎么写吗?相信对于很多这方面的作者来说应该都不怎么清楚的吧,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就会显得特别迷茫,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综合医学的相关论文,一起俩看看吧。


  第1篇:综合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及应用


  郭亚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0028)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院综合医学影像网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特点。系统基于工作流的思想,实时显示病人所处的检查状态,实时反映放射科、功能科工作人员及设备的工作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HIS;PACS;RIS;信息共享;医学影像


  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InformationSystem,RIS)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用于医院放射科文本信息的管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登记工作站负责病人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的录入和查询。②报告工作站可以让医生完成检查报告的书写和打印。③网络服务器。RIS从诞生至今虽然经历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的发展,但是在基本功能上没有太多的改进。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普及,特别是DICOM(DigitalImagineandCommunicationonMedicine,数字医学图像通讯)标准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施的PACS,只关心图像的存储、浏览和共享问题,实际上,通过优化、扩展PACS,可以追踪医学影像产生及处理的各个环节,医院影像科(包括放射科、B超室、病理科、内镜室、核医学科等)的工作内容从根本来说,就是一个产生图像、处理图像的过程,影像科的工作流程大多以图像的流程为主线,对这个流程的优化和监控就可以提高影像科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诊断水平。我院建设的综合医学影像网络,整合了RIS、PACS和HIS,为医院影像科工作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工作和管理平台。


  1系统概述


  综合医学影像网络是在RIS和PACS基础上构架的大型综合性管理系统,系统在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全局,设计思想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理念:①通过本系统,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掌握五维的信息,即空间(X、Y、Z)、时间(Time)、任务(Task),从而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工作人员在何地、何时、完成了何任务,使整个管理工作明晰、准确而有力度。②利用网络做到信息流取代物质流,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无胶片化图像浏览,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综合医学影像网络整合了原来RIS/PACS的所有功能,影像科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管理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查信息和检查图像,通过与HIS以及其他网络紧密结合,临床医生可以方便调阅病人检查图像和检查报告,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综合医学影像网络是一个把影像科医疗、管理、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为医院影像科医生、技师、护士构架了一个大型网络平台,它对提高影像科全体工作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质量及提高管理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医院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系统体系结构


  综合医学影像网络采用三层体系架构,运用C/S模式:


  最内层是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运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存储与系统有关的全部信息。为了数据的安全,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了数据库自动备份系统,利用网络空闲时间,对数据库进行增量备份。


  中间层是系统应用层,系统的所有业务逻辑都在中间层实现,所有来自外部的接入都连接到应用服务器,通过应用服务器按照系统设定的规则访问数据库。中间层开发使用Delphi7,采用了COM+组件,COM+是微软COM技术的最新版本,它集成了微软事务处理服务。


  最外层是客户层,这层主要处理信息的输入、结果的显示和业务流程的控制。客户层开发工具也是Delphi7,客户层与本系统数据库以及HIS数据库的交互都通过系统中间层,这样不仅保证了安全性,也节约了服务器端资源。


  HIS数据库服务器、RIS/PACS数据库服务器完全独立,对它们的访问通过各自的应用服务器,数据访问的权限和业务逻辑由应用服务器决定,这样就保证了数据访问的安全、高效;对影像资料的访问也通过RIS/PACS应用服务器,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影像资料,这样就保证了影像资料的安全性。由于影像数据信息量大,易形成网络访问数据流量瓶颈,为此我们将影像资料按类型分别存放,每类影像资料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服务器,当客户端访问影像资料时,系统会根据影像资料的种类自动选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再查找并调阅用户所需的图像资料,这样就保证了客户端调阅图像资料时系统的响应速度,避免产生数据流量瓶颈。


  3系统功能


  ⑴放射科登记工作站主要用于病人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输入(也可以直接从HIS导入),当病人检查完成后进行检查确认和划价收费;报告工作站主要用于医生书写报告、审核报告,可以方便调阅检查图像并进行处理,另外为了方便诊断,医生可以方便调阅某个病人的历史检查资料和其他检查资料;检查工作站保证了RIS与PACS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实现了DICOMWorkListSCP功能,并且记录了病人的检查情况、各种耗材的实际使用情况;影像设备主要用于病人检查,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存储影像资料,调阅影像资料,打印胶片等。


  ⑵功能科功能科网络又分为超声、内镜等不同部分,每个子系统具有的功能大致相同,只是由于它们处理的影像资料特点不同,因此在图像调阅、处理方法上有所差异。


  ⑶HIS网络HIS和RIS/PACS通过各自的应用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上下医嘱,护士检查并执行医嘱;RIS/PACS访问HIS,查询需要进行影像检查的病人,并将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查信息、收费信息写入RIS/PACS数据库,当病人检查完成后,RIS/PACS调用HIS应用服务器,在HIS中进行检查和收费确认;医生在HIS中通过RIS/PACS应用服务器,调阅已检查病人的图像和报告,对病人进行诊治。


  4系统特点


  我院综合医学影像网络已经覆盖了全院各科室,将本来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进行了无缝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为病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本系统除具备常规PACS系统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⑴登记工作站通过HL7引擎与HIS交互信息,符合国际信息交换标准。HL7引擎运用COM+技术,从底层提供了队列组件服务,使得客户端和组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协同工作,实现了异步通讯;COM+新的事件机制使事件源和事件接收方实现事件功能更加灵活;COM+的动态负载平衡、内存数据库、对象池等服务保证了系统的可伸缩性。


  ⑵综合医学影像网络创新性地增加了检查工作站,在检查工作站上不仅实现了Worklist功能,保证了系统与各种影像设备之间病人检查文本信息的可靠传送,而且通过检查工作站增加的功能,详细记录了病人检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真正实现了对影像科每一工作环节自动追踪,自动详细地记录了何时、何设备、何人完成了什么工作、使用了什么材料、工作效率如何,极大的方便了科室量化、细化管理,从而可以对人员的工作状况、物品消耗进行科学评估。


  ⑶通过DICOM打印管理器,我们截获所有数字化影像设备发送往胶片打印机的图像(不管影像设备是否支持DICOM通讯,或者设备的DICOM通讯功能是否开放),再对截获的图像进行处理,将已经排在一张胶片上的多幅图像拆分,然后提取每幅图像的基本信息(PatientID、PatientName、StudyNo、Serials等),再将该胶片上包含的每幅图像全部转换为DICOM3.0格式的图像,并发送到RIS/PACS服务器。


  5系统应用总结


  我院综合医学影像网络自正式投入使用两年多来,运行稳定,图像存储、调阅速度快,不但满足了放射科、功能科日常工作需要,也大大方便了住院医生调阅病人的检查图像和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放射科胶片及药水的使用量。但是,由于系统图像存储空间不够大,因此图像在线存储时间还不能达到6个月,为了更好地发挥系统的功能,必须增加图像存储空间。


  第2篇:全国地方综合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分析


  徐永柱,刘志刚,朱薇(重庆医学编辑部,重庆400016)


  摘要:以中国科技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来源,对全国地方综合医学杂志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763;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226;学科扩散指数平均值为0.49;学科影响指标平均值为0.60。


  关键词:地方医学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随着我国医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信息资源量也随之增长。为满足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对于学术发展的追求,各种医学医学期刊不断涌现。医学期刊不仅要准确、快速、真实地反应最新的医学信息,而且需为后续的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全国省市医学期刊为当地的乃至全国的医学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科技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1]为数据来源,对20种全国地方综合医学杂志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离均差率等几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地方医学期刊指标相关分析


  (一)总被引频次的分析


  20种地方综合医学期刊总被引频次范围2250~189次,平均值为763次,低于综合医学期刊总平均值947次。其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山东医药2250次、重庆医学1838次、河北医学1065次、江苏医药874次、安徽医药847次(表1)。由此说明地方综合医学期刊在学术质量、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影响因子分析


  20种地方综合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范围0.515~0.088,平均值为0.226,低于医学综合期刊的平均值0.302。其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华南国防医学杂志0.515、安徽医药0.375、齐鲁医学杂志0.305、山东医药0.293、重庆医学0.270。影响因子0.3以上为3种,占15%;0.2~0.3有8种,占40%;0.1~0.2的有8种,占40%;小于0.1的有一种,占5%(表1)。该类期刊影响因子主要位于0.1~0.3,占80%,说明这20种地方医学综合期刊在科技期刊中的影响因子分布较集中,故影响力的大小也较一致。


  (三)学科扩散指数和学科影响指标分析


  20种地方医学期刊在医学领域中,学科扩散指数范围0.14~0.88,平均值为0.49,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天津医学0.88、上海医药0.70、江苏医药0.70、北京医学0.65、山东医药0.65;学科影响指标平均值为0.60,范围0.08~0.88,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广东医学0.88、重庆医学0.84、山东医药0.81、陕西医学杂志0.74、上海医学0.72(表1)。说明这20种地方医学期刊在医学类期刊中的影响力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四)离均差率分析


  20种地方综合医学期刊总被引频次的离均差率范围为-0.80~1.38,其中位于-0.5~0.5有11种,占55%;影响因子离均差率为-0.71~0.71,其中位于-0.4~0.4有11种,占55%(表1)。说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离均差率在医学类期刊中的相对位置较集中。


  二、讨论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扩散指数、学科影响指标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离均差率均为评价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在这几项指标中也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尤其重要。20种地方综合医学期刊总被引频次为763次,低于全国综合医学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的947次,显示地方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总体被使用和收重视程度落后于全国综合医学期刊,可能由于地方医学期刊主要服务对象是省、市级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基金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项目及课题,因此其科研水平和刊文质量较全国综合医学期刊低。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对期刊评价通行的一项指标,由E·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能够较公平的评价各类期刊,影响因子较大,学术影响力也越大[3]。20种地方综合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226,较全国医学综合期刊平均值0.302低,且差距明显,其中高于这个平均值只有3种: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安徽医药、齐鲁医学杂志。提示综合医学期刊的影响力较小,基金文章刊载较小,刊文内容新颖性教低,因此被引用的次数较少。


  地方综合医学期刊需要在学术质量上有所突破,应注重于来稿质量的把关[4],同时吸引作者将高质量的论文投向本刊,主要具体措施:(1)积极向全国国各地的重点医科院校、实验室约稿,充分挖掘优秀稿源;(2)对于国家级的基金项目来源稿件、博士稿件、医学领域优秀青年稿件均予以优先发表;(3)设立读者关注度高的栏目,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又吸引优秀作者来稿;(4)加强查重软件的使用和编辑部编辑的临床前沿内容的学习,增加他们医学前沿领域的了解,并加强对优秀稿件的识别能力。


  本文反映出地方综合医学期刊个体差异较大,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还有部分期刊的学术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与其所刊文章的质量和评价指标不符。地方综合医学期刊可通过与其他综合医学期刊各项指标的比较,找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同时持之以恒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提高刊文质量,从而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固的支持。


  第3篇: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的情景教学在综合医学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的情景教学在综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级高职“2+3”1班学生为观察组,采用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的情景教学法设计教学案例进行授课;2014级高职“2+3”1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在授课结束后发放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评价表和测试题,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及测试成绩。[结果]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为86%,而对照组仅为64%(P<0.05),观察组测试题的基础题、应用题、案例分析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生对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认可度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及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护理临床思维培养;情景教学;综合医学基础;效果评价;护理教育;模拟教学


  随着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整体护理观念的提出,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整体护理临床思维能力,在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护理情境时,才能从复杂的资料和线索中全面评估病人,从而发现问题、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实施针对性的护理[1]。但是在以往的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理论与临床脱节,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为了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培养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我校于2015年开始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临床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校2014级高职“2+3”1班学生为对照组,2015级高职“2+3”1班学生为观察组。对照组学生72人,年龄(18.0±0.6)岁,观察组学生99人,年龄(17.9±0.6)岁;两组均为女生。按照当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标准统一招生,两组学生课程安排、任课老师、入学成绩、生源地、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均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由同样的教师讲授综合医学基础课,同期已经学习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基础。两组学生均在护理实训中心模拟急救室上实验课,授课老师相同,教学设施相同,模拟病房环境设置参照医院的病房配置。


  1.2.1对照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讲授、案例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学生评估病人→学生汇报病史→老师总结分析→学生动手实践→老师点评的步骤进行。


  1.2.2观察组教学方法在综合医学基础实验课中,采用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导学生以护理专业的角度及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共设计5个教学情境,分别包括情境1(休克的评估)→情境2(扩充血容量)→情境3(肺水肿)→情境4(液体选择)→情境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每个情景均按照一样的教学步骤进行。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教学流程主要包括“案例展示→小组讨论→小组模拟演练→抽取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及延伸”6个阶段。


  1.2.2.1案例展示以失血性休克情景1为例:病人,58岁,女性。25min前因车祸由家属护送入急诊室,观察病人意识清醒,表情痛苦,不愿应答,面色,口唇苍白,四肢冰凉,左侧锁骨骨折,被动体位,额头可见5cm×6cm出血伤口,伤口处有血液渗出。测得病人生命体征:体温36.0℃,心率122/min(脉搏细速),呼吸28/min,血压81/60mmHg(1mmHg=0.133kPa),脉压21mmHg。请问病人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依据是什么?处于休克哪一期?血压正常能否判断病人有无休克?休克病人最首要的抢救措施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查?作为责任护士,请为其执行医嘱。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工作实施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1.2.2.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失血性休克相关知识:①涉及的学科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药理学等及病理生理变化;病人评估要点包括意识和表情、周围循环(皮肤色泽和温度)、生命体征、休克指数、脉压、尿量及尿比重来判断休克程度。②液体疗法及其目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③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此时教师巡视旁听,了解学生思考过程中的难度和疑点,并给予适当引导。


  1.2.2.3小组模拟演练结合讨论结果学生依照案例组内分工进行角色扮演,1人扮演病人、2人扮演责任护士进行模拟演练:①评估病人包括意识、主要症状、生命体征等。②提出诊断,可能的医疗诊断为出血性休克。③给出诊断依据:失血性休克早期,循环血量减少,为保证重要脏器(心、脑、肾)的供血,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增大,脉压减小。因此应该重点评估病人意识状况、外周循环、生命体征、休克指数、脉压以判断有无休克。④分析病因,是外出血引起的还是内腔脏器出血引起?⑤处理关键,抢救休克病人的首要措施是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⑥补充检查,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头颅、锁骨、胸骨及胸腔、腹部内脏器CT等以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去除休克病因。


  1.2.2.4小组展示教师抽取1个小组的学生向全体同学展示具体操作:①判断意识、外周循环(面色、末梢循环、皮肤及肢体温度),检查有无其他外出血伤口,测生命体征;②计算休克指数、脉压判断有无休克;③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液体(晶体液?胶体液?补液原则);④遵医嘱快速输液同时完成各项抽血检查;⑤安置休克体位,注意保暖。其他同学在观看过程中记录、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护理决策方案,思考存在的异同点及优劣程度。


  1.2.2.5学生评价反馈展示结束后请展示小组的学生代表、其他小组的学生代表总结,并针对护理决策方案、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1.2.2.6教师评价及延伸在学生评价过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总结评价,回答学生的思考疑点,指出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点讲解针对护理措施的正确的护理思考方向:①外伤出血病人有失血性休克的可能,传统观点认为休克就是血压下降,以血压下降作为评判是否发生休克的依据是错误的。判断早期是否有休克的灵敏指标是休克指数和脉压,该病人目前休克指数≥1.0但<2.0为中度休克;脉压为21mmHg,正常值30mmHg~40mmHg,脉压减小。因此虽然该病人目前血压正常,但是机体已经发生休克,处于休克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使病人的生命体征仍表现正常,虽然未出现休克的临床表现,但是已经发生了病理生理的变化(失血性休克早期,循环血量减少,为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增大,脉压减小)。休克比血压下降发生的更早,作为临床护士要注意观察,对有休克早期征兆的病人,需要早期处理为抢救赢得时间。②抢救休克的首要关键措施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否则随着休克进展微循环淤血,血压进一步骤降,脉搏无法触及时,静脉血管塌陷,这个时候很难找到血管进行穿刺,因此休克早期时就应该尽早建立静脉通道,血管选择粗直大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输入,为抢救赢得时机。③休克病人体位:中凹卧位,头部比脚位置低以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④休克病人保暖的措施不能使用电热毯或者热敷,因为休克病人末梢感觉下降易引起皮肤烫伤,同时会使外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使脏器血液进一步减少,加重脏器的缺血缺氧。⑤评估病人时注意人文关怀,避免过多暴露病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外周循环三大方面的评估,收集资料,找出护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积极而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最后完成对病人的救治。每个小组10个学生,授课练习时间为120min。教师全程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出现操作不规范或者错误做好记录,在操作完成后进行点评,主要让学生进行反思:刚才的紧急事件是从哪里开始的?我做了什么处理?效果如何?为什么这样做?理由?优点及缺点?(基于基础医学知识)如何纠正?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1.3效果评价授课结束后立即采用自制问卷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发放问卷171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有效率为100%。问卷共分为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两个部分,教学内容包括12道不定项选择题,分为基础知识题、应用题、案例分析题。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应用题和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价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内容包括: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分别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行为维度内容包括:如何做、判断是否合理,分别考查学生分析应用知识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每题分值1分,满分12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答题,答题时间为20min。答题结束后当场收回试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频数表资料(等级资料)采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教学法的认可度本研究观察组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达到了86%,而对照组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失血性休克测试结果比较测试题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该内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组的基础知识掌握即认知能力较对照组好,观察组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应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智力和经验对病人病情及存在或者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对其施行护理措施的能力[3],具体包括:主观能动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病人沟通及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核心是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护士的临床思维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5],贯穿于对疾病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观察、判断及护理中。良好的思维能力要靠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做保障[6],但是以往的综合医学基础实验课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的行动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令,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授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休克的分期、病理生理及评估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对选定的实际案例进行加工,模拟具体的实践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互动、参与和体验,切实感受实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7]。


  在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一系列逼真的工作场景,要求参与者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所担任角色的工作,并能熟练掌握这些流程和工作,从而锻炼和提高参与者多方面工作能力和思维水平[8]。通过在基础医学实验课中引入基于护理临床思维的情景模拟教学,引导学生以护理专业的角度及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休克分期、病理生理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衔接,并转换到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护理临床思维和决策力。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医院护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多变的临床情景并能应用护理临床思维去分析及处理病人问题;因此基于护理临床思维的情景模拟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护理临床思维。


  传统实训教学过多强调操作的固定流程与完整性,操作步骤过于烦琐、教条以及模式化,学生在练习中只是死记硬背[9],在面对临床护理工作不同病情及环境的变化时,不能灵活应变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利用现有资源对病人实施有效护理。而在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中模拟场景和抢救过程的真实性、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使护生经历了全面的病情观察,并可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见识工作中的各种意外,掌握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锻炼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10]。在情景模拟教学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病历为主线”原则,促使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中,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11],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与构建,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培养主动观察、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基础医学实验课是连接课堂知识与临床实习的桥梁,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模拟“真实、复杂”的临床情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提出护理问题,列出护理措施,有利于构建全面、清晰的典型疾病知识体系[13]。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进行严谨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所提供教学信息的充分性,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知识的精华所在,而且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为学习更深的医学知识打下自学基础[14]。同时通过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设计教学情境培养护理临床思维,使学生有意识地将相关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联系起来,避免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相脱节而引发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无用感”[15],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