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双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的构建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80次
  • 评分4
  • 31
  • 0

钟定国 李明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省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3BY5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14JGY14)《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校级教改项目(15JGY11)《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与实证研究》。

摘要:本科生“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解决弥补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构建“双导师制”协同培养与实施模式,为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导师制 构建 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到17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最早的现代导师制是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始的,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则是到了19世纪。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在其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北京大学于2002年10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尽管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了十多年,但仍处在探索、研究和完善阶段。

一、本科生“双导师制”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本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但学生在走向工作时还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严重地困扰着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方式。

“双导师制”一般指在高等教育中,由两类导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和校外两种导师从不同的认知领域出发,共同培养学生全方位、复合型成长的全过程。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由学校到学校,其本身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管理、工程技术实践缺乏系统了解,实行双导师制度是对现行本科生培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我国高等院校长期实施“辅导员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学生专业学习的迷茫。实施“双导师制”既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可以与社会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任务,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给学生以最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指导,从而降低学生认知的误差,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

二、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由来自企业的管理、技术专家组成的企业导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双导师通过开放式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构建学生协同培养模式。企业导师提供人才培养的中所需的生产流程工艺、生产技术、生产场地和设备、管理制度知识和实践机会,高校的专业教师能提供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理论前沿、专业解决方案,通过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课程、培养资源构建中实现双导师协同培养,从而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1.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类型

在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学校内由校内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及专业实验方面给予指导;在校外,主要由企业导师,把各门课程内容企业实践案例进行讲解,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导师为主的协同培养模式,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融合,使学生理论水平增长的同时,又平衡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1)理论教育——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

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将校内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实践,通过课程安排与双导师带教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更好地培养卓越型人才。根据本科生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个阶段主要由校内导师采用小组带教方式进行,专注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校内导师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理论指导、实验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和参与校内导师的课题研究等方面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学习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把部分理论教学课时的主讲教师更换为校外指导教师,让学生在学完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前提下,由企业导师参与理论教学,使学生及时将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与企业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课堂上涉及的专业问题在实际岗位上由企业导师结合工作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该模式指导思想是以理论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专业教育培养为重点目标,力求取得以理论教学同时兼顾实践教育协同培养模式。

(2)实践教育——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

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协同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引导、职业生涯指导、企业实习资源和课题资源,通过协同培养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是企业导师针对学生专业认知的不足、缺乏学习目标等问题,向学生介绍这些专业知识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企业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企业导师根据自身的经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生涯规划切实可行而又充满希望。三是实习方式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基础进行实习的模式。这种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基本是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企业完成参观式实习,参观式实习根本没有达到实习目标;在基于双导师制下,校企联合培养的机制使实习基地得到了有效保障,每个实习基地都聘有企业导师,这样学生就会被分散分配到几个企业里完成实习;由于没有大批学生同时实习带来安排问题,企业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可以向学生随时开放实习场地,不受实习时间的限制,并且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学校和企业导师联系,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突破了学校教学时间的制约和现场条件的限制,这样一种实习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尽早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另一方,在双导师制下,企业导师可以提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或成为校内导师的研究课题,并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时能够实现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提高。四是学生可以在企业和校内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对这些工作的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该模式指导思想是以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实践经验培养为重点目标,力求取得以理论在社会实践检验与应用的协同培养模式。

2.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运作模式

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运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校外一体化、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一体化、课堂课下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即双导师制的校内理论学习与情景模拟、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理论、实践和素质一体化即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与素质提升课程体系通过双导师协作相互结合共同融合实施,提升培养质量。课堂课下一体化即在素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双导师采用多形式提升素质与实践能力。线上线下一体化即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双导师的沟通及教学采用网络等多形式沟通与知识传授。通过双导师一体化运作方式合理衔接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以及校内校外的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导师与实习实训基地,突破目前本课生专业学生实习难的瓶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流程

本科生“双导师制”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其参考步骤如下:一是制定导师遴选方案。校内导师从具有博士学位中级职称或高级职称的专业理论教师中遴选,选聘时强调职业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在培养中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具有指导专业理论学习的能力。企业导师主要从实习实训单位选择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专业经验丰富、对学生培养具有兴趣的业务骨干中进行选聘,一般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学校同时与企业导师本人、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所在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企业导师与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导师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主要侧重学生专业理论指导,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指导初期校内导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随着专业课学习的深入,校内导师在专业知识、基本概念、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理解、运用给予学生指导。在学习后期校内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撰写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主要侧重学生专业实践指导,通过指导与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专业实践认知能力,提升专业工作能力。三是制定双导师制评价与激励制度。通过建立“双导师制”评价制度,使双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评价体系分为学校、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个方面,涉及目标评价、指导过程评价,培养结果评价。评价主体以学生评价为主,校内外导师自评、互评结合。四是导师指导要求。通过对沟通指导的人数、频率、内容及指导方式提出要求。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不超过6人;沟通频率上校内导师每星期指导沟通一次,原则上以个别指导为主,具体实施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外企业导师指导沟通每两周指导一次,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为提升沟通效率,减少对企业导师工作的影响,一般以集体指导沟通为主。五是发布选聘双导师的信息、分工职责与培养方案。学生根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介绍信息自主选择导师,并组成相关学习小组。六是将导师选择结果通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系学生,开始指导工作,由校内导师负责组织协调联系校外导师,处理解决指导学生过程中相关问题。我们强调“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应同步实施,但也应选择的主导模式确定二者同步实施的时间先后次序。“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见右图。

三、“双导师制”本科生协同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双导师制”本科生协同培养模式实施,一方面能够突出专业特色,展示出专业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使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从课程教学、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等,全过程融入培养过程;最后,通过导师指导,学生与导师建立密切联系和沟通,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对激励大学生潜能开发起到推动效应

不论是以校内导师为主的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还是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都要求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

四、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本科生“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产物,学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载体与运行机制为基础,保证校外导师数量与质量的来源,提供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的所需要的基地与场所。专业教学计划对双导师制培养方案实施提出了时间性与长期性的要求,要求校企之间、双导师之间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在共同指导学生的基础上,双方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就专业学生培养进行沟通协调。由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方组成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大家都应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活动中,才能产生期望的理想效果。如果因认识不足或积极性不够,就会使“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校内导师侧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校内外导师培养内容的无隙衔接,使“双导师制”培养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将双导师制的指导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我们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选择校内与校外导师,设计与实施有效的实施培养方案,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此提升培养质量,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周保利.牛津大学导师制传播的意义[ J ] .高教发展与评估,27(5)

[ 2 ] 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 J ] .江苏高教,2006(3)

[3]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2006(5)

[4]张睿,钟慧.双导师制下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3)

[5]王文静,翟木村等.财管专业分层教育与导师制培养协同模式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

作者简介

钟定国,1964—,男,硕士,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