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家庭旅游潜力及其产品开发

  • 投稿Pity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18次
  • 评分4
  • 67
  • 0

周志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01-04

一、家庭旅游发展背景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入境旅游客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外国旅游者,挣取了大量外汇;然后则是国内旅游兴起,满足国内居民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对国外风土人情的兴趣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出境旅游势力崛起并快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不管是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针对团体出行所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最多,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散客出行旅游产品也不断涌现,而作为出行方式比较独特的一种——家庭旅游,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是家庭旅游的决策,却很少涉及针对家庭旅游产品的开发。

家庭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家庭旅游产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说,以家庭生命周期为标准,家庭有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等阶段,其家庭旅游产品就有:学生游,蜜月游,修学游,“夕阳红”游等旅游产品;以家庭形态为标准,家庭可分为典型家庭(如核心式家庭、延续式家庭)和非典型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对应就有典型家庭旅游产品和非典型家庭旅游产品;以家庭旅游出行距离为标准,可以将家庭旅游产品分为中长途旅行产品和短途旅行产品。

二、家庭旅游的独特性

家庭旅游与团体和散客旅游相比,在旅游六要素方面,都有着其独特性,具体可以从表1看出:

据世界旅游行业协会调查显示, 家庭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一大热点, 25 %的家庭旅游携带18 岁以下孩子, 其中91 %的家庭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2]。家庭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旅游出行方式,而青少年加入家庭旅游则有助于家庭增加旅游消费,增加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的收入。特别是在中国,独生子女基本成为现在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父母特别舍得为孩子付出,家庭旅游潜力巨大。

三、家庭旅游发展的可能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1.1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如下表所示:城乡居民年人均收人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分别增长到2011年的21810元和6977元, 增长了63.5倍和52.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居民制定旅游计划时有了更高的预算,从而更乐意为家庭旅游支付足够的金钱,增加旅游消费。

1.2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而的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是稳步下降的, 这也为居民的旅游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 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就具备国内旅游的条件,30以下则有出国旅游的条件。[4]

2五天工作制的确立和法定假期增加,使得居民获得了更多的用于家庭旅游的闲暇时间。自1999年5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5 天工作制,一年52周,那么一年中光是双休就有104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休息时间差距缩小,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族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周末,和家庭其他成员进行短途旅游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条例规定国家的法定假期,比如说2014年的七个法定假日加起来是11天,然而调休后,这些法定假日时间变得相当可观(如表3所示),特别是国庆节,成为了全民的小长假,也是各类旅游的高峰时期。

3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

3.1“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在中国基本形成,小家庭形式更加有利于出游。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 年的4.79人, 下降为2011年的3.10人, 家庭小型化已成为现实, 核心家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家庭人口的减少使更多的家庭妇女从日常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成为职业女性, 从而使家庭总体收人和人均收人大幅度提高, 因此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会有变化, 同时人数少也使旅游决策变得容易。

3.2老年人群体增加也促进了“夕阳红”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据中国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可见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团体特别庞大,随着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参加旅游活动,针对老年人市场设计的“夕阳红”旅游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4私家车在中国的普及,有利于家庭短途旅行的增加。家庭短途旅游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私家车,有了私家车,家庭才可以自主安排旅游的时间和内容,而无需跟从团队出游计划。据统计,到2013年12月,中国私家车保有量超过8500万辆,比十年前增长了13倍,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0%。近两年来,私家车数量仍以年均140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除此之外,中国的私家车城市分布也不平衡,大城市的私家车数量集中,由表4“2014年全国十大汽车城市保有量”就能体现。这也意味着大城市的居民有更高的出行欲望,利用私家车出行方式出去旅游的家庭数量较多。

四、家庭旅游发展的必然性

1“空巢老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打造“夕阳红”旅游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的数据:空巢老年人口数量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占据总人口数量很大比重,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旅游局有很大的潜力,比如说老年人夫妇的 “银婚游”、 “金婚游”,甚至是独具匠心的“老年人蜜月游”。

2中国高速公路压力和等级较低的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为短途家庭旅游创造了条件。

2.1中国高速公路压力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0.4万公里,里程居于世界第一,然而人均公路里程则远低于许多国家,中国高速公路除客运外,更多的是货运,比如说运煤,还有蔬菜等的流转,2013年中国国庆高速公路免费造成了巨大的交通拥堵,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不便,体现了中国高速公路运力的不足,许多在小长假旅游的游客可以说“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2.2中国各地区公路网络形成,短途旅行交通便利。中长途旅游比如说出省游甚至是出国游,往往需要做更多的准备,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短途旅游相对来说距离较短,一有时间就能外出进行旅游。加上中国公路网的完善,2013年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34.6公里,(包括高速公路),远高于高速公路里程,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各个地区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意味着家庭短途自驾游更加方便。

五、家庭短途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进行市场类型划分。不同类型的家庭有不同的消费特点,新婚无子女家庭、夫妇有子女家庭、老年夫妇家庭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说:情侣型家庭旅游产品。年轻情侣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生活感受浪漫, 让异地他乡美丽的山水见证他们的感情, 这为许多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所喜爱。

2家庭短途旅游产品是家庭旅游产品开发重点。越来越多的公园和景区也为家庭旅游休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驾游”成为近年来很火的旅游项目。然而许多经营商却并不重视这一旅游消费,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提供家庭短途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小。中国许多家庭是没有车的,假如有旅游公司能为家庭提供租车服务,也能获取相当的利润。除此之外,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提供简单的住宿或是休息的地方,还有租借场地和野营用具等,也是一种创收的方式。可见,近几年由于城乡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近郊景区景点和公园等地方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简单的短途旅游形式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增长。

3修学旅游可以作为差异化产品吸引特定需求的家庭旅游者。出国的修学旅游,即前往世界高端学府,了解其学校文化,感受那里的学习氛围,为将来的大学生活奠基。有的旅行社组织和留学中介机构,以学习英语会话、感受外国高等教育等内容为卖点,推出了出境修学旅游,目的大多为学生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6]由于这种旅游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旅游经营商获得经营这种旅游的资质,如果能够经营这种旅游产品,则对旅游经营商的差异化竞争有帮助。

总结:家庭旅游相对于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相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如今,团体旅游正饱受社会争议,散客旅游比较分散,难于管理,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应该多加重视家庭旅游的发展,不管是短途家庭旅游还是中长途家庭旅游,旅游开发商应该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需求;同时,政府也应该关注家庭旅游,因为进行家庭旅游活动对政府来说,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更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减少家庭矛盾,甚至能间接降低离婚率。总之,家庭旅游这种模式值得旅游经营商和政府的重视,应该得到像团体和散客旅游一样对待,以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朱生东,杨媛媛.家庭旅游的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J].黄山学院学报,2007,04:78-81.

[2] 罗少燕,武邦涛.家庭旅游的模式分析与产品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0443-10444.

[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4] 宁世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6] 崔痒,黄安民.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J].人文地理1995,02:37-42.

作者简介:周志远(1994-),男,汉族,湖南省醴陵市人,内蒙古大学在读本科生,主修方向旅游管理。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