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市失独家庭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的意义

  • 投稿小黄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14次
  • 评分4
  • 37
  • 0

张盛霞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社区是离家庭最近的社会组织,社区照顾在弥补失独者居家养老过程中的子女缺失现实具有距离近、回馈快等诸多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子女的角色作用,有利于满足失独者居家养老的偏好获得更高的养老满意度.同时社区照顾也有利于弥补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缺陷,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区照顾;失独家庭;居家养老;现实需求;距离优势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95-02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张盛霞(1993-),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本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导言

反院舍化是我国的主流养老价值观,“居家养老”是大多数中国人偏好的养老形式,子女反哺是传统属地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失独者而言,传统中国“属地养老”的子女基础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政府照顾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种新的照顾模式弥补失独者属地养老中的子女照顾缺位和政府照顾不足的现实缺陷。社会照顾是一种区别于子女照顾和政府照顾的照顾模式,一般指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对社区内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残障者等,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包括在社区内接受照顾和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类[1]。社区照顾下的属地养老能够满足人们不离家的养老意愿,社区熟人氛围和社区照顾的邻里照顾模式是一种类传统的父母子女共居照顾模式,有利于老年人获得更大的情感满足。同时社区照顾下可以联动政府和失独者子女外的亲属的力量但又不依赖于这两种力量,将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具体化和泛化(照顾主体为社区内部人员,但不只是某一个或几个社区成员),照顾力量得到集中明确同时照顾压力能够得到分散。社会照顾模式介入城镇失独者养老具有必要性和优越性。然而当前我国社区照顾发展依然滞后,社区照顾研究不足,我国社会照顾的优势并未得到发挥其价值未得到应有的认识,因此对社区照顾的对于失独家庭养老的意义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一、微观意义分析

1、对失独家庭的意义:有利于满足失独者居家养老的愿望,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

“失独”作为不幸的家庭变故,不仅破坏了家庭结构,更颠覆了家庭关系,因而导致家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2]。这表现在养老上主要是失独者缺少了子女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生活缺少照料,精神缺乏慰藉。据调查显示,失独家庭中有 63.3%的人表示“不想出门”,有自我隔离的倾向,并直接导致失独家庭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更为微小,从而导致他们对自身的消极评价,最终主观上形成无能感,老年精神风险增强[3]。社区照顾虽然弥合失独者失去子女的心理缺憾,但是可以提供其他单位所不可超越的以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从而降低“失独”者的精神风险,而且能通过社区的支持网络完成社会养老网络的构建,降低“失独”者的生存风险[4]。

具体来看,社区是熟人环境,社区照顾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邻里互助的基础之上的,社区照顾的主体来源于本社区更能够贴近老人的生活,了解老人的需求,能够更大程度的给失独老人提供类正常家庭。邻里之间的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相对较近,在社区内可寻求帮助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密集且熟悉度相对较高,失独父母的寻求帮助的面相对较广,寻求帮助成功率相对较高。在这种社区照顾下,失独父母可以安心的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另外,失独老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体质减弱等原因,其活动区域主要是社区,与外界联系较少[5]。同时失独的特殊经历使他们更加排斥陌生人的进驻他们的世界。社区照顾下,照顾主体和失独家庭已经存在交往,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利用熟人关系中的亲切感有助于失独者放松心理,愿意敞开心胸,从中寻求子女以外的情感慰藉。而社区照顾主体因为熟人关系相对也会更愿意付出,帮助关爱失独者。在失独者愿意从外界获取温暖而外界有愿意提供温暖的情况下,失独家庭的养老环境无疑是可以获得一定保证的。

2、对于社区的意义:有利于集中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内互助和维护社区和谐

社区失独者需要的社区照顾不只是生活照料,还包括心理安慰。具体来看,社区照顾的内涵广泛,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6]。这些服务提供给被照顾着的不只是健康保健,还包括接触社会和交流的平台,契合失独者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将吸收社会资本进入。但因为社区环境的相对单一性和需求量相对较小,吸引的更多的是家庭闲散资金,尤其是社区内居民的资金,形成一些功能多样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除了经济资源外,社区照顾还可以吸收劳动力资源。一般来说,社区照顾的主体包括志愿工作者和有偿工作者。其中社区志愿者,他们参与社区照顾基本在其闲暇时间,这是劳动力的更充分地利用。

再者,社区照顾中照顾主体和社区照顾中的其他辅助主体(如:商店)一般都属于同一个社区环境之内,社区照顾下切实有利于增进邻里的交流互动,有利于邻里了解彼此帮助彼此,加固社区人际关系网,从而有利于维护社区和谐。

二、宏观意义分析

1、政治意义:符合社会伦理要求,有利于稳定政权和维护国家形象

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失独老年人增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7]。失独家庭曾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持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然而因为独生子女的亡故,现在却老无所依,面临精神上的折磨、经济上的窘困,可以说是亟待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对失独家庭进行政策制度上的帮助与关怀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伦理的要求[8]。失独养老问题能否解决事关计划生育政策能否继续推行,也关系到国家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但是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养老保障制度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医疗卫生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老龄服务发展不平衡主体定位不清晰供需矛盾等问题突出,同时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老龄文化发展与广大老年群体的期待有较大差距[9],政府现阶段无法独力解决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而社会照顾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对失独者进行照料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压力,弥补社会保障体制的现实不足,帮助失独者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实现安享晚年。这样可以增强政策人群的安全感,增加对政策的认同和接受度,有利于保障国家政策的平稳持续实行,进一步来说有利于稳定政权和维护国家形象。

2、经济意义:利用社区照顾的优势,有利于推动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缓解养老矛盾

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政府方面对养老的财力支持有限,当前我国机构养老普遍面临着床位不足,服务水平欠专业等问题[10]。对于失独家庭而言,选择机构养老面临更多的难题,如:缺少子女作为机构养老程序中要求的担保人。

社区照顾下的失独家庭居家养老形式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失独家庭提供机构养老以外的养老选择,更大程度上满足失独者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如,精神需求),还可以给普通家庭养老模式提供启示。让社会养老成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甚至是成为主导养老方式,让普通家庭养老也从社区照顾中受益,缓解当前家庭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和养老压力大以及机构养老供需不对称的问题,缓解国家、家庭所面临的严峻的养老矛盾。社区照顾优势的体现势必将引起人们对社会养老方式的认同和投入,从而推动民间社会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缓解服务需求与供给间存在的矛盾。

3、社会文化意义:体现邻里友爱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社会照顾下的城市失独家庭养老中体现了和谐社会内容中“诚信友爱”中“友爱”的精神。社会照顾下的失独家庭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动和落实要求社区邻里对失独者表现出爱心,充分尊重失独家庭的平等地位,集合全社区的力量关爱失独者为失独家庭提供便利和帮助,是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因为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养老窘境,社区照顾下的失独家庭居家养老模式是对我国政府失独家庭养老供需断裂现实的社会补充,利用包括社区邻里、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是其他邻近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弥补失独家庭养老过程中的缺陷,以“社区福利”的方法弥补“社会福利”的不足,客观上来说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给了他们提供规范规律的爱心平台,有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心,形成更紧密的邻里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氛围,从而以社区和谐这种局部和谐推动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

结语

社区照顾下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奉献意识并不够,对于失独家庭仍存在歧视,社区照顾不规范,社区照顾质量水平低。同时,我国的社区实质上并非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照顾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面临来自政府的限制。要充分发挥社区照顾在失独家庭居家养老上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强宣传增强邻里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社区照顾培训体系,提高社区照顾的科学性,同时政府应给予社区更大的自主权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第10期.

[2] 杨宏伟,汪文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 王莲璀,城市失独家庭养老及长期照料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05.

[4] 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民生,2013.

[5] 俞美娟.我国社区思想教育的特殊对象——失独老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26卷第6期.

[6] 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7][9] 吴玉韶主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3.

[10] 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