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日本大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变化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01次
  • 评分4
  • 46
  • 0

张英春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 要:战后财阀解体,日本企业集团中各企业在资本和人员方面相互制约,所有权和控制权主体从个人或家族转向法人。通过分析发现,法人中银行以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信托银行和外国人投资者持股比重显著上升,作为委托代理中的委托人对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银行;环形交叉持股;控制权

中图分类号:F1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69-03

收稿日期:2014-07-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3XJQN25)

作者简介:张英春(1978-),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1引言

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日本财阀,战后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抑制政策下解散;财阀解散后原属于同一财阀内的诸多势力强大、历史悠久的大企业通过主银行制度以及相互之间环型交叉持股的方式结合成为企业集团,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企业集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主银行对企业影响的削弱,企业间环形交叉持股的减退,企业与主银行、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本上的相互关联日益减弱,这也就以为着企业集团本身也在逐渐弱化;随后,1996年到2001年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制度改革,在这一平台上日本的金融领域最终形成了三大金融集团。这些金融集团对集团内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银行等拥有控制权。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变化后,日本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具体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变迁对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日本大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将面临新的课题。

2日本大企业法人持股比例的变迁

日本大企业的股权所有结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0年前后,个人持股比例高达40%前后,金融机构和事业法人的持股比例只有20%前后。但是,1960年代后期,外国投资进入自由化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矛头指向日本,丰田、日产等代表日本优势领域的汽车行业成为了首选对象。为了防止外国企业的恶意收购,继丰田之后,日产、五十铃、日野等汽车公司相继采用了环形交叉持股的策略[1]。由此,企业间交叉持股的比例开始上升,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和事业法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变化明显。至1990年前后,除去投资信托和年金信托之外的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了40%。正因为企业间的环形交叉持股,“安定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5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到1990年代为止,日本企业间相互持股是比较安定的,企业间形成了长期安定的合作关系。而且,董事会的构成人员,一般都是由母公司或者主银行派遣过来的董事、监事,以及来源于自身企业内部的,也就是企业内部晋升上来的人员组成。所以,公司的股票虽然广泛分散于个人、事业法人、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外国人等手中,但是由于日本特有的环形交叉持股现象,股票的持有比较安定,并购方不顾目标公司的意愿而采取非协商购买的敌意收购现象甚少发生。

但是,进入1990年代之后,股权所有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主要来源于包括主银行在内的市场全体的股票安定持有,以及公司间的环形交叉持股开始弱化。而股票的安定持有和环形交叉持股淡化的背景可以简单做如下概括。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型金融机构,包括日本10大银行中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二连三,可以说日本的金融体系发生了一次波及全国的大地震。另外,企业系列的渐渐解体,也影响到了企业间的相互持股,以及安定股票的持有。Nissei基础研究所2005年4月7日公开发表了〈更新停止的通知〉,其原因就在于相互持股的比率越来越小,相关资料也难以收集[2]。这些都表明日本企业间股票的安定持有和环形交叉持股的比例呈现出严重下滑趋势。 

3日本大企业股权所有者持股比重的变迁

在日本企业间股票的安定持有和环形交叉持股的比重呈现下滑趋势的背景下,各股票所有者持股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日本企业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图1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事业法人的持股比重有所下滑,但是总体变化并不明显,最高值为1987年的30.3%,最低值为2006年的20.8%,2000年之后近10年的持股比重在21%上下浮动。第二,与事业法人相比较,金融机构的持股比重明显下滑,最高值为1988年的44.1%,最低值为2011年的29.4%,下滑近15个百分点。2005年之后的持股比重在30%上下浮动。这一金融机构持股比重下滑现象和主银行制度的消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和金融机构持有比率大幅下滑相反,极为引起关注的是急速上升的外国人机构投资者。外国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从1990年代初的4.2%上升到2000年的13.2%,6年后的2006年一跃上升到最高值27.8%,2011年的比重为26.3%。另外,外资系金融机构的投资对象比较集中倾向于日本国内的大企业,所以规模大的企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第四,个人股东持股比重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保持在30%以上,1980年代以后开始下滑,从1986年开始基本在20%上下浮动。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重的变迁

在日本银行不仅在金融机构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战后逐渐形成的企业集团中同样也拥有着缺其不可的地位,尤其是主银行制度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主银行制度的弱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持股比率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图2)。

图2表明,1985年之前,银行持股比重高于银行之外金融机构的持股比重,1990年以后银行持股比重明显低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重,从1990年的15.7%下滑到2011年的3.9%,下滑数值之大足以引起关注。与此相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近年来一直在26%上下浮动,远远高于银行的持股比重。这一现象是否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今后将会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重要股东,行使其控制权,对公司治理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急于下定论,但它的存在不容忽视。那么,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中各类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分析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损害保险公司的持股比重一直低于生命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的持股比重,始终处于5%以下,而且基本上呈现为下降趋势,2011年的持股比重下降到最低值的1.8%。第二,生命保险公司的持股比重呈现为急剧下滑的趋势。从1986点的最高值12.8%下滑到2011年的4.3%。第三,与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的损害保险公司和生命保险公司相比较,信托银行的持股比重高于基本上高于10%,2002年达到最高点的21.4%,2011年的比重为18.6%。

日本金融厅2013年7月1日的统计资料显示,日本现在共有16家信托银行[4]。图4数据表明,这16家信托银行的持股比率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达到最高点的21.4%,2011年的比重为18.6%。事实证明信托银行已经成为日本国内机构投资者中不容轻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5结论

上述分析证明,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外国人机构投资者和信托银行的持股比重显著上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分析,外国人机构投资者和信托银行成为委托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受托人,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监督管理,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随着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的提高,潜在敌意收购威胁、股东诉讼也会随之增加,日本企业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将会大大增加。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变迁对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日本大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将面临新的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東京証券取引所(2004)外国人投資家.ExchangeSquare[J].2004年4月。

[2]Niisei基礎研究所(2003)株式持合状況についての調査2002年度版[R].

[3]全国証券取引所(2012)平成23年度株式会社分布状況についての調査の調査結果[R].

[4]日本金融厅HP资料http://www.fsa.go.jp/menkyo/menkyoj/ginkou.pdf,2014-7-7.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