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

  • 投稿Chri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90次
  • 评分4
  • 57
  • 0

曹占伟

(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短期内还很难摆脱亦步亦趋地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尴尬处境。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构建“中国学派”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学派”不能自然生成,必须去积极构建。中国学派应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为核心命题,以“和实力”为话语体系实现总体框架构建,为中国外交开展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助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和平发展;和实力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248-02

收稿日期:2015-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2014-GH-1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占伟(1980-),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史研究。

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派,更是独领风骚半个多世纪,英国学派稍逊风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除“依附理论”外,在国际舞台上籍籍无名。进入新千年,日益强大的中国,举世瞩目的综合国力,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发出中国声音提供可能。中国学者以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研究主线,倡导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构建和谐世界梦想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独树一帜,成绩斐然。然而,中国学派并没有形成,在加上中国的关系理论研究亦趋亦步地照搬模仿西方国关学理论,让真正的中国学派成长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对国外国际关系理论成长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国情现状,认为中国学派的构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并且提出了中国学派构建的具体思路和途径,希望能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听到中国声音。

一、中国学派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各界积极构建

从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提出要补国际政治学这一课起,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始设国际政治学专业,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国际政治学专业的学校猛增至几十所,每年都为国家培养上万名国际关系人才。在学科建制的完善性、研究力量的壮大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所出版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学术规范化的自觉及本领域的学者对政府决策咨询参与度等方面, 无疑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繁荣的背后难掩盖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尴尬:

第一,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性丧失[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如饥似渴地翻译、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们对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都能如数家珍,烂熟于心。许多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也不过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和沿袭。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在哪里?中国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学者能够回答。

第二, 缺乏学科的国际话语权。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凭借西方国家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优势,一直主导者国关学界的话语权。诸如“权力”“安全”“结构性权力”“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西方学者或政客们提出来,然后迅速地被传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并成为中国等国家国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政府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新型大国关系”等在国际关系学界影响甚微。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导致中国等发展国家在该学科缺乏国际话语权,导致中国国关学研究的原创性严重不足。

第三,缺乏中国问题意识,低水平重复作品较多。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中国学者也开始了中国“和平崛起”和“和谐世界”的相关研究。近几年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低水平重复作品较少。这些作品大多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理念诠释,缺乏学理学究,也不能提出较为切合实际的政策指导意见。由于以上的种种现象和事实, 使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无法担负起为中国崛起创造国际关系理论和解答具体国际问题的使命。

因此,最近几年来,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了很多反思和自我批评的声音, 并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呼声。在这种反思和自我批评兴起的背景下,创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逐渐成为中国学界追求的目标。“和谐世界”这个命题的提出,可以带动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中国学派创建的具体路径

一个新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一方面要有核心命题,总体建构和独有的话语体系等,另一方面学派构建成功了,但国际影响力怎样还要仰仗该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综合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学派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总体构建是从和平发展之路到和谐世界的国际新秩序,话语体系是从中国古代已经萌发的和合文化到如今的和谐世界。但是中国学派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还要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1.中国学派的核心命题——中国的和平发展(崛起)之路

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最早是郑必坚提出的。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2],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郑必坚指出,历史反复证明,大国崛起往往会导致战争。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全面阐释。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这次研究中,温家宝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把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称作“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走和平崛起之路已经成为中国根本的国家战略。其内涵有三:第一,新道路的“新”字新在中国所要走的崛起之路不同于历史上的强国崛起,中国不是依靠对外扩张、掠夺,而是依靠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第二,中国和平崛起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之下的发展,是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第三,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战略,是对中国内政、外交、政治、经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又一次全面设计。

要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中国发展的基本点;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把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从和合文化到“和实力”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学派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在这一核心命题下面,有“和合文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理念等话语,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

“和合文化”是中国学派话语体系的精髓。“和合”包涵和谐、和睦、合作、融合等丰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言,和合文化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是厚德载物的包容、仁爱精神,是“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和实力”这个概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提出,并完整地阐发。“和实力”是相对软实力、巧实力而言的。众所周知,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巧实力由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尽管中国引进了软实力的概念,也努力地理解运用,但后来约瑟夫·奈否定了中国对软实力的理解。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跟着西方讲软实力,没有太大的意义。

和实力是对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超越,是从整体高度看一个国家的实力,是一种综合国力。和实力是军事、经济、文化和制度的和合,缺一不可实力是指军事、经济、话语、制度等实力的融突和合,以及其在融合的实践交往活动中和合为一种新实力的总和。和实力是军事、经济、文化和制度的和合,缺一不可。没有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话语权就没有力量,腰杆子不硬。没有经济作为基础,话语权的底气就不足,话语没有分量,人家不理你,等于没有话语权。没有制度的保障,军事权、经济权、话语权也无法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实力强调军事权的后盾功能、经济权的基础作用、话语权的精神指导作用以及制度的保障作用。将四者和合起来,能够发挥其效能,促进综合国力提高。

和实力的“和”表示多元冲突的整合和包容,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和实力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维。软实力的目标是为了推行民主价值观,而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必然导致其独断专行,即对所谓的“非民主国家”采取制裁等方法。和实力的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是为人类谋福利的。而且,和实力的实践形式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时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具体内容为:国与国之间应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的内容内在地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高度一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也不因社会制度及发展模式的异同而存在亲疏关系,在解决之间矛盾时应尊重一国最基本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平等。

“和谐世界”则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新设计。“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特色的新国际秩序观。作为一种国际秩序新构想“和谐世界”提出了普遍安全观、共同发展观、文明包容观,解决了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安全、发展和文明冲突等问题,把国际秩序观的深度和广度推到了空前的高度。

3.中国学派的总体建构——和平崛起、外交政策和国际秩序观

中国学派的总体构建是由和平崛起的总体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谐世界的国际秩序观三部分构成。前文已经对和平崛起和和谐世界进行论述,下面着重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进行论述。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志洲.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进路[J].国际政治研究,2009(3).

[2]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讲演[J].理论参考,2004(5).

[3]张立文.和实力:我们中国自己的话语[N].中国教育报,2013-10-25.

(责任编辑:辛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