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老舍《牛天赐传》隐喻认知分析

  • 投稿以太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67次
  • 评分4
  • 11
  • 0

张海莲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根据Lakoff隐喻理论的观点,即隐喻是人类思维的认知工具,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对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运用的隐喻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隐喻来叙述故事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并找出其中暗含的主题思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牛天赐传》;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52-02

《牛天赐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长篇小说。文中描写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后来被一对牛姓商人夫妇收养,并为之起名“牛天赐”,并最终成为牛家继承人。小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入学之前的牛天赐,他如何来到牛家,牛家夫妇如何养育;第二部分描写上学之后的牛天赐,因为生理缺陷以及身世不明遭到同学的嘲笑,以及他自己的成长及心理变化;第三部分描写牛家夫妇去世之后,牛天赐的成长及经历。在整部小说中,老舍先生充分运用隐喻的表达方式,对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以至于小说的提名以及各个分章的名称体现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从认知的角度,以Lakoff的认知隐喻理论,将从人物外貌描写,心理过程或情感的叙述以及文章提名三个方面进行隐喻分析,系统理解小说的内涵。

一、认知隐喻理论简介

隐喻最早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指出,隐喻主要是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所以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被认定是一种修辞现象。陈望道曾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有过介绍。

随着人类的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和认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代表着隐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隐喻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前不曾见到或了解得事物。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认识或熟知的事物进行表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个认知的过程就是隐喻。隐喻实质就是用一个领域(源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目的域)的经验或事物,即跨领域的投射。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胡壮麟、谢之君对认知隐喻做过系统介绍。从这个层面来讲,隐喻已经不再单纯是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手段和强有力的工具。例如:人们经常讲到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消逝的时间是不可倒转的,因而常理解为时间是宝贵的。金钱是财富,而财富也是非常宝贵的。从这个层面讲,二者具有相似之处。以具体的金钱这一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时间这一概念,既形象有非常类似,提高了对时间的认识以及珍惜。再如,英文中:Life is a journey.本体是life,喻体是journey。将生命比喻为旅行,在旅行中有出发,有途中的美景和坎坷,有旅途的结束,也就是说将源域的事物特征映射到目的语的事物上。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隐喻,或者说,“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牛天赐传》小说中的隐喻表达分析

(一)运用描写人物的方式方法来描写天气:拟人的认知机制

在小说第一章中,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时:

“天可是已经显着短了;北方的秋天有这个毛病,刚一来到就想着走,好像敷衍差事呢。”

现在来对这句话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隐喻的实质在于以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老舍先生表达的涵义是“秋天的时间很短”这一概念隐喻,在前面提到过,隐喻的实质是跨领域的投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源域是“人”,虽然在文章中并没有人这个主语,但“刚一来到就想着走,好像敷衍差事呢”交代了源域,而前面的“北方的秋天”则说明了目的域,既有目的域又有源域,有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的事物中来,构成了隐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这种对应性是根据文章读者的经验构建的,正是在这种构建中,读者能够基于源域很好地理解目的域。

(二)对有“钱本位”思想但非常爱儿子的牛老者的描写

1.以动物为始源域的认知机制

在小说第二章中,在描写牛天赐的养父牛老者的性格特征时,老舍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假若他是条鱼,他永远不会去抢上水,而老在泥里溜着。”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牛老者是这样一个人物:天生的就是一个商人,他有一种非智慧的智慧,不知道怎样就成了功。用一种较为温暖的色调对他进行了揶揄,除了对金钱以外,牛老者对一切事物都马马虎虎,凡事抹稀泥。而对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作介绍时,通篇未提马虎二字,只是运用隐喻的表达方式,通过源域:一条鱼,永远不会去抢水,老在泥里溜着来映射到目的域,牛老者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在两种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2.以战争为始源域的映射机制

“在历史上,牛太太没经历过这样的革命”。

“米老师走后,太太和老爷开了火。牛老者一声也没出,只在心中玩味着胜利的余威。”

以上这两例的背景是牛家夫妇给天赐请来了先生:米老师。米老师非常严厉,因为打天赐而和牛家夫妇吵了起来,牛老者心疼孩子,坚决不许米老师责打,而牛太太盼子成才,要求米老师对儿子严加要求。于是夫妇两个以及家里的佣人为此争吵了起来。革命指的是争论,开火指的是两人之间的斗气,胜利的余威指的是牛老者在争论中占了上风。老舍先生运用隐喻的表达方式,源域中争论、斗气以及占了上风,逐步被投射到目的域上:革命、开火以及胜利的余威。隐喻运用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上,非常形象传神的描写了故事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读来诙谐幽默。

(三)对具有官本位思想的牛太太的描写

“老天爷也大不过太太去”,牛老太太就是在牛老者的这种思想中出场的。具有钱本位思想的牛老者是斗不过具有官本位思想的牛太太的,考虑到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思想。

例1:……所以除了她娘家的人,她向来不肯热诚的招待。一把儿土豆子——她形容他的朋友们。她的娘家是做官的。虽然她不大识字,她可是有官气。她知道怎样用仆人,怎样讲排场,怎样讲身份。他都不懂。也就是做官的娘家父亲死了,要不然她简直没法回娘家去。带着土豆子的丈夫去见父亲?丢人!

例2:她很希望得个官样的儿子——拿老牛的钱,拿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养起个体面儿子。

例3:太太有块小铜图章,是她父亲的遗物,虽然只是块个人的图章,可是看着破近乎衙门里的印。太太最注意这件高官得作、骏马得骑的代表物。

例4:……“打开,有个小印,小图章,不是?你带着它,那是你外祖父的图章。你呀,福官,要强,读书,作个一官半职的,我在地下喜欢。你外祖父做官!……”

在以上这些举到的例子中,第一例中老舍先生用一把土豆儿来隐喻牛老者及其亲戚朋友在牛太太心中的特点,源域是土豆儿,目的域是牛老者的亲戚朋友,两种毫无联系的概念相提并论,是因为两种概念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引起了人们在认知领域对他们的联想。土豆儿的形象就是在地底下,俗气,不漂亮,而牛老者的亲戚朋友不是做官的,在牛太太眼中就是土气,就是上不了台面,就是不值一提。读者可以利用两者的相似点对其进行理解,也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土豆儿的模式被映射到牛老者的亲戚朋友上来,用这种描述方式对于刻画具有官本位思想的牛太太,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再如,图章本是父亲个人的图章,但是因为牛太太的父亲做过官,所以在牛太太的心中,这块小图章也就有了特殊的寓意——做官的象征。在这一隐喻推理的过程中,源域是图章,目的域是做官,因为图章像官员用的印,由源域映射到目的域,表达了牛太太对儿子将来做官的希望。

(四)对牛家佣人描写的隐喻分析:动物化的隐喻认知机制

小说中牛家的三个佣人:老刘妈,四虎子,以及牛天赐的奶妈:纪妈。老刘妈是是牛太太从娘家带来的佣人,她是为了精神上的安慰而来被奴役的。

“她不是为金钱,而是为灵魂,她的灵魂会汪汪的叫,除了牛太太没人能把她吓止住”。灵魂是抽象的概念,会汪汪叫的动物是狗。在这两个毫无联系的领域中,将狗的特征映射到老刘妈的性格特征中来,足以说明这个奴才的忠诚以及奴才的本性。源域的这一方面的特征被映射到目的域上,从而形成了对于人物描写的中心含义。“映射的基础是该特征为源域和所共享,即它们具有相似性。一般来说,源域的特征更为具体,更为熟悉,有助于对靶域的理解”。

(五)小说提名及各章名字的隐喻分析

小说全文共二十三章,小说主人公姓名是“牛天赐”,牛姓虽然是养父母的姓氏,老舍先生给其命名为牛姓,也是用了隐喻的表达方式。牛家是生意人家,在当时的环境中,也是有自己家的买卖的,比起一般人家来算得上是“牛”。天赐,顾名思义,是上天赐予的。这也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世。本是一个遭到亲身父母一起的孩子,但在没有小孩的牛家夫妇看来,就如同是上天赐给自己的一样。在全文的二十三个分章节中,有十二个名称运用的是隐喻的表达方式。例如:钩儿套圈,解放时期,换毛的鸡,开市大吉等。

三、结语

本文运用Lakoff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其实质是通过一个领域的经验或事物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或事物,由源域映射到目的域中。通过对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用到的隐喻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小说作品。因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小说作者的经验是隐喻的基础,语言中隐喻化的过程体现了语言运用者的人生经验,是作品创造者的主观解释。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主观性,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阅读及想象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高远,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5]任绍曾.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6]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