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欧俄三边关系:一种可能性分析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89次
  • 评分4
  • 26
  • 0

步少华

摘要:在当前欧亚大陆事务日渐升温的背景下,中欧俄三边关系正初具雏形,并主要体现为三者在乌克兰危机、欧亚能源开发及运输体系建设等领域中日益增强的互动关系。中欧俄关系的较强零和性并不妨碍其“三边化”。美“再平衡”及欧盟“东进”对中俄的挤压有利于中欧俄三边的形成,但欧亚大陆天然的地缘开放性以及美国作为霸权国所拥有的巨大干预力量,则为其未来深化带来不确定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欧俄三边关系;美“再平衡”;欧盟“东进”;乌克兰危机

三边关系是世界权力结构的最基本形态之一。与双边关系相比,它具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及更丰富的内涵。当前,一个新三边关系形态—中欧俄三角—似乎正在浮出水面。2013年7月,中俄举行了首次副外长级的欧洲事务磋商,就欧洲形势、各自对欧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可见,中俄两国似乎开始认识到,欧洲已经成为其双边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鉴于这组三边关系一旦形成所将产生的巨大潜在影响,本文拟对其存在形式与特征、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证。

一、中欧俄三边关系初露端倪

1.中欧俄三边关系的外在表现

三边关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三个行为体中任意两者之间的双边关系,都与第三方具有关联性,即或是受到第三方的影响,或是对第三方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中欧俄三边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中俄关系影响欧盟。这种影响重点体现在三者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俄是能源供给方,中欧双方则是能源需求方。这一格局决定了三者中任意两方的合作可以对第三方形成制约。比如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俄近期签署的天然气协议就能在客观上增加俄在当前乌克兰危机中对欧的政治筹码。这一关系格局也可用于解释三者在中亚能源开发上的博弈。由于急于想摆脱对俄依赖,欧盟近年来一直希望增加从中亚的天然气进口。而这无疑与中国近年来日渐重视的中亚能源战略形成直接竞争关系。与欧洲能源高度依赖俄不同,中俄间较低的能源依赖度决定了双方在中亚能源开发问题上并不存在复杂纠葛,其分歧只是在于俄不乐见中国插手其中亚“后院”。而且随着中国近年来在中亚存在的不断巩固,俄这种认知也在逐渐改观。中国可以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寻求与俄合作,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机制平衡双方在中亚的能源利益存在,制约欧盟对中亚能源战略,从而实现自身中亚能源进口的利益最大化。

⑵中欧关系影响俄罗斯。这种影响重点体现在欧亚运输走廊建设的竞争与合作上。欧亚运输走廊意在修建贯通欧亚大陆、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交通基础设施。现存运输走廊全需过境俄罗斯。

因此,在欧亚运输走廊的建设问题上,实际上形成了中欧合作与俄竞争的基调。修建直通中欧的运输通道能极大减少这两个经济热点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中欧在这一问题上也是始终保持了低调的默契。比如,中方领导人在2004年访问阿塞拜疆时曾表达过对TRACECA项目的支持,认为“为发展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有必要加强中国和阿塞拜疆的合作”;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欧方机构也始终在参与中方主推的中吉乌铁路、公路的建设。相反,俄罗斯则不乐见中欧间这种协作,其主要是主张通过推动自己所主导的铁路(如北起圣彼得堡南到孟买的“北—南”国际运输走廊)来维护其在欧亚铁路网中的主导地位。

⑶欧俄关系影响中国。首先,欧俄能源关系牵动中国。中俄能于近期结束长达十余年的天然气谈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场乌克兰危机的催化作用。其次,欧俄地缘冲突深刻关切俄身份变化,从而对中国形成潜在影响。欧盟、北约双东扩背景下的欧俄关系,对俄罗斯最终选择欧洲身份还是欧亚身份至关重要。在欧盟及其背后的美国的压力之下,俄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欧亚身份。身份选择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俄中亚、远东政策,从而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

2.零和性强难阻关系“三边化”

当前中欧俄关系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尚未出现成熟的三边协调机制。仅有机制是三方航天部门在2013年展开的深空探测合作。本文认为,中欧俄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并不会阻碍其关系三边化。一组三边关系能否拥有成熟的协调机制主要取决于其零和程度,即三者关系是以竞争抑或合作为主导。在零和性强的三边中,三方体现出较强的竞争性,缺乏共同合作的信任基础。在零和性弱的三边中,三方体现出较强的合作性,其信任主要建立在共同的意识形态或地缘利益基础上。在零和性较强的三边关系中,三者很难坐在一起对话。

中欧俄关系的零和性在意识形态与地缘关系上均有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三者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甚至任意两者之间也难以统一。这种矛盾性主要体现为欧盟对中俄的价值观歧视。比如,欧盟学者就认为,中欧之间军售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久拖未决,原因就在于双方对人权的不同理解。其次,中俄两国所奉行的意识形态也并不相同。早在中苏决裂时两者意识形态就已“分道扬镳”。如今中俄间所建立的相互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共同的“反霸”立场,而非一种价值观上的信任。

二、中欧俄关系“三边化”的有利条件

1.美战略挤压促中国“西进”

在本文看来,中国是否选择“西进”是关切到中欧俄三角能否形成的最关键变量。中国的身份从未属于欧亚大陆。百年来,海权与陆权之争始终悬而未决,而其实质上就是中国到底如何定位自身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投身美主导下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海洋身份。这是因为海路运输构成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物流基础。如果未来中国仍将其经济重心放在海洋上的话,那么其在欧亚大陆的外交就仍只能选择一种“有限参与”,从而也就不可能与欧俄形成实质的三边互动。

近两年,国内著名学者王缉思提出的“西进”战略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但官方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表态。王本人也不主张“西进”成为一项明文的国家战略,认为其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然而仔细观察的话,中国近年来在欧亚大陆的频频举动似乎证明了其确实抱有某种“西进”考量。这也就赋予了中欧俄三边关系存在的可能性。

中国这种从以海权为主到海陆并重的地缘再平衡与美全球战略息息相关。短期来看,美经济再平衡刺激了中国的再平衡,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颗“棋子”。中国虽已宣布全面参与RCEP建设来缓冲TPP冲击,但出于TPP预期结束谈判时间更早,且在未来服务业规则制定上具有优势等因素考虑,其在未来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亚太经济活动。如果仅从东半球构筑经济壁垒还不至于困住中国的话,这时候就轮到另外一环——TTIP——“粉墨登场”了。鉴于欧盟已连续十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因而美欧TTIP 谈判未来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或许会比TPP更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版再平衡便呼之欲出,开始探求从欧亚大陆接近欧洲的可能性。

长期来看,中国的“西进”不仅仅也不应局限于刚刚兴起的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计划。实际上,中国近年来与俄罗斯的交好就应被视为某种更广义的“西进”。布热津斯基曾在其《大棋局》中指出:“(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潜在威胁是中俄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美在处理美中关系时不要把北京往这个方向推”。但事实是,美国决策层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布氏的真知灼见。虽然两国经贸联系依然强劲、也宣称要共同努力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但中国欧亚身份时代的来临似乎已不可逆转。

2.欧盟“东进”挤压中俄

与中国“西进”产生对冲之势的欧盟“东进”也是促使三边关系成形的重要元素。欧盟“东进”实际上既包括其一直推动的“东扩”,也包含其近年来日益重视的中亚战略。“东进”实际上已经导致欧俄之间形成了全面的地缘对抗局面。

愈演愈烈的欧俄地缘冲突也开始对日益“西进”的中国产生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欧俄地缘博弈深刻影响俄的身份选择。欧盟持续东扩给俄施加的地缘压力是导致其选择欧亚身份的决定因素。而俄欧亚身份的选择又恰恰构成了中欧俄三角形成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指导性下的欧盟东扩已潜移默化地巩固了俄欧亚身份。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建立以及最近经济联盟条约的签署便是例证。而近期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更是将俄罗斯逼到了“墙角”。

欧盟近年来日益重视的中亚战略也是其“东进”布局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欧盟理事会批准了《欧盟与中亚:新伙伴战略》文件,要全面加强与中亚合作。欧盟发展更紧密对中亚关系的主要目的便是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尤其在经历了一系列“俄乌斗气”风波后,欧盟更是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紧迫。因此,拥有巨大已探明储量并与欧洲地缘相邻的中亚就成了不二之选。俄欧间围绕中亚能源开发展开了激烈博弈,并最终以俄挫败欧盟纳布科管线项目并进而继续垄断欧洲能源市场而告终。除此之外,欧盟中亚能源战略与中国在中亚的能源活动也形成了竞争态势。鉴于中亚能源储量并非如早先预期般巨大(石油可采储量:中亚50多亿吨,波斯湾5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中亚8.365万亿立方米,波斯湾72.66亿立方米),因而欧盟在中亚的能源活动对中国形成了实质的威胁。三者在欧亚大陆腹地能源领域的三边关系已然形成。

三、中欧俄关系“三边化”的不利因素

中欧俄三边关系的未来仍受到不利条件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源于其天然的地缘开放性,即作为全球最大的大陆集合,欧亚大陆自然会吸引所有重量级地缘政治玩家。而作为霸权国的美国自然是不愿看到作为世界地缘中心的欧亚大陆脱离自己控制的。

如果说美国构成了这一结构的“外部干预因子”的话,那么中欧两者则构成其中的“内部开放因子”。美只消弱化中欧中任何一方的欧亚地缘倾向,就可以在欧亚大陆打下一个“楔子”,进而阻止中欧俄关系向封闭体系发展。在美中关系方面,美需确保中国保持其亚太身份,使中国在海权与陆权中坚定选择前者。在美欧关系方面,美需努力将欧洲留在己方阵营里,而不是相反地去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可见,中欧俄三边结构开放性的未来发展取决于美国的意愿及实践。

虽然美不愿意看到中欧俄三边关系的深化,但其近年来的全球战略调整却似乎起到了反作用,即将中欧的地缘重心日益推向欧亚大陆。近年来,美通过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地缘重心逐渐从欧洲和中东抽离并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一调整可被理解为,美已将应对中国崛起视为其全球战略的“第一要务”。在亚太地区,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的成分无疑要占绝大多数。这显然已促成中国制定出日益面向欧亚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性,美再平衡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其在大西洋地区存在的空心化。虽然美后来试图通过TTIP 等手段来弥补对欧疏离,但其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倾注在欧洲的资源已呈缩小之势。美已越来越愿意依靠欧盟自身的力量来维系其周边的稳定。一个日渐失去美国“庇护”的欧洲,其未来的地缘重心必然会转向欧亚大陆。

地缘开放性造成了其结果上的开放性。未来中欧俄三角是沿着更加开放抑或更加封闭的道路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取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至于演化前景如何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比如,在对欧关系方面,近期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就为之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在危机中,美国已表现出欲继续强化北约在欧(尤其是中东欧)存在的意图。假如美欧安全纽带通过这场危机得以加强的话,那么其在未来会否间接推动TTIP等美欧经济纽带的强化,也将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在对华关系上,假如美国仍沿用目前这套以“遏华”为主的再平衡,那么以中欧俄三角为代表的欧亚大陆整合将不可避免;但假如其战略能调整为一种遏制色彩更淡的再平衡,则欧亚大陆的整合无疑将会放缓。

尽管中欧俄关系前景仍受到美国战略演化以及欧洲身份选择的制约,但总体上本文还是倾向于认为,中欧俄关系已突破三组双边关系的范畴而具备了三边关系的结构特性。当前中国无疑在其中处于最有利的“枢纽”位置:中俄关系当前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欧关系虽不如中俄关系般紧密,但由于双方并无重大利益冲突,其关系也处于一个稳定上升阶段;欧俄关系则持续恶化,并在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中体现无疑。按上述理论,虽然中国并不愿看到乌克兰局势的继续恶化,但毫无疑问欧俄保持一定的地缘对抗是对我有利的。中国应清醒认识这一机遇期,不断推进、巩固自身在欧亚大陆的存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中俄举行首次副外长级欧洲事务磋商”,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bxw_602253/t1062972.shtml,2013-7-31.

[2]冯绍雷.冷战后欧美俄三边关系的结构变化及其未来趋势[J].欧洲研究,2011(4).

[3]Elena Mazneva,Stephan Kravchenko,“Russia,China sign $400 billion gas deal after de?cadesoftalks”,http://finance.yahoo.com/news/russia-signs-china-gas-deal-103246496.ht?ml;_ylt=AwrSbmCgGZxTqmwApZIj4gt.;_ylu=X3oDMTE1dm9oMDJnBHNlYwNzcgRwb3MD?MwRjb2xvA2dxMQR2dGlkA01TWVNHQzFf ?NzE-,May21,2014.

[4]Richard Rousseau“, EU Looks to Central Asia?for Energy Security—Analysis”,http://www.eur?asiareview.com/17022012- EU- LOOKS- TOCENTRAL-ASIA-FOR-ENERGY-SECURI?TY-ANALYSIS/,February17,2012.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