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60次
  • 评分4
  • 30
  • 0

魏 侠 潘 慧 邵春芝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感染科,山东青岛 266300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HBV不同时间点DNA水平变化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119-02

乙型肝炎病变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的,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患者机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反应不同,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与转归,因此临床积极寻找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且无耐药性或者耐药性较低的药物至关重要[1]。恩替卡韦是临床目前一种新型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其药效佳,患者耐药发生率低。近两年来我院采取这种药物治疗80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指南诊断标准[2],且均自愿参与本地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9±5.8)岁,平均病程(5.7±2.1)年;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6±6.2)岁,平均病程(6.0±1.3)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甘利欣150 mg(生产厂家: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190,规格:50mg*5支*10 mL),促肝细胞生长素120 μg (生产厂家:威海赛洛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03,规格:30ug:2mg),还原型谷胱苷肽100 mL(生产厂家: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27,规格:0.6g)分别加入250 mL5%的葡萄糖溶液,静注,1次/d。同时配合白蛋白、新鲜血浆疗法, 如果换做白蛋白低于30g/L,给予新鲜血浆200 mL,隔天1次;如果白蛋白低于25g/L,加用人血白蛋白10g,每周2次,每周查1次肝功能,血清白蛋白升至30g/L时停用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然后给予观察组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规格:0.5mg*7s)治疗,1次/d,每次0.5mg,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不同阶段的静脉血,分别检测HBV DNA水平和ALT复常率。

1.4疗效评定

显效:1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有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发生好转,PTA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迹象,且个别患者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及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若P<0.05,则代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从下表1可知: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尿中出现白细胞等,经治疗均痊愈。

注:χ2=8.53,与对照组比较*P=0.02。

2.2 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HBV不同时间点DNA水平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开放治疗阶段,观察组 HBV DNA水平在治疗第2周即出现显著下降现象,之后保持平稳下降,最终稳定在<4 logl0IU/mL。

2.3 治疗期间ALT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期间观察组ALT水平由治疗前188.0 IU/L下降到68.52 IU/L, ALT均数在12周左右即达正常水平,而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82.40IU/L下降到79.40 IU/L。家庭视访期间,对照组患者ALT平均为55.50±1.2 IU/L,观察组ALT均数持续维持在(40.1±1.0) U/L ,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t=58.20,P=0.00),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又称“乙肝”,主要指乙肝病毒检测显示阳性,病程超过0.5年,临床表现为明显慢性肝炎迹象的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会损伤患者多个器官。乙肝患者临床症状为:乏力恶心、畏食、肝部位疼痛等。病情严重患者伴随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功能连续性异常等。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6个月[3]。我国乙肝这种疾病存在较高发病率的原因有:①家族性传播,主要包括母婴垂直传播、父婴垂直传播两种,以前者居多。若母亲为乙肝E抗原阳性,其所生子女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则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人员。通过研究动物与人体可知,乙肝病毒主要由生殖细胞传播,当前乙肝以家庭聚集为主要特点[4]。②婴幼儿时期感染病毒,患者感染乙肝的年龄和该病有紧密联系。通常而言,胎儿与新生儿若感染上乙肝病毒,则有90%~95%的患者会逐渐发展成慢性病毒携带人员;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则有20%~30%的概率;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则仅有3%~6%的概率变成乙肝病毒携带者[5]。③现代人们较缺乏预防乙肝的意识,乙肝疫苗作为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有效措施,因受到经济条件、乙肝预防意识的限制,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不顺利,很难实现有效预防乙肝疾病,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呈现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临床治疗可以利用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进行治疗,但实践发现,各种药物都只能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产生抑制,却很难彻底消灭乙肝病毒[6]。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耐药性,获得临床较为持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以及组织学应答,和具体应用的治疗方法之间关系密切。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属于口服型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它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功效,是目前所有核苷类药物中抗病毒效果最佳、见效最快的药物,其对于HBV-DNA复制的起源、逆转及DNA正链合成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该药物作用原理为:通过控制聚合酶、HBV的DNA反转病酶等,进一步控制基因RNA逆转病复制HBV的DNA负链,达到抑制正链合成的效果。恩替卡韦进入人体肝细胞之后,磷酸化过程非常有效,在磷酸化作用下分解为三磷酸恩替卡韦和二磷酸,高浓度的三磷酸恩替卡韦在细胞内的集聚,当细胞外浓度仅为0.2 nmol/L时,细胞内三磷酸恩替卡韦已能达到7 nmol/L。其中,三磷酸恩替卡韦会在肝细胞内对HBV DNA 聚合酶的活性形式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和HBV多聚酶天然底物三磷酸鸟嘌呤核苷发生竞争。恩替卡韦三磷酸盐还可以抑制HBV DNA复制的全部步骤:对病毒多聚酶前基因组RNA 逆转录负链的形成和HBV 多聚酶的启动,以及HBV DNA正链的合成等产生抑制,因此具有较高的耐药基因屏障特性。刘辉[7]等学者通过对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抗病毒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后发现,除ALB指标水平上升外,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及HA、PCIII、LN等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研究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展。而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治疗期间,两组HBV不同时间点DNA水平变化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治疗阶段,观察组HBV,DNA水平在治疗第2周即出现显著下降现象,之后保持平稳下降,最终稳定在<4 logl0IU/mL。治疗期间观察组ALT水平显著下降,ALT均数在12周左右即达正常水平。且治疗期间两组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尿中出现白细胞等,经治疗均痊愈,耐受性良好。治疗效果方面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8]相符。即提示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肝脏免疫损伤,提高其肝功能恢复速度,进而改善肝组织学,而且可以获得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本研究的结果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扩大样本数量予以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卫,黄旭明,陈莹.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评价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1):83-89.

[2] 张龙成.阿德福韦酯及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6):82,84.

[3] 余燕青,周权,冯德云.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1(36):3382-3386.

[4] 孟改珍.慢性乙型肝炎心理特点及中医整体护理方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3):69-70.

[5] 杨翠.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4(12): 117-118.

[6] 马爱玲.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与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4):206-207.

[7] 刘辉.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4(12):127-128.

[8] 陈泰来.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8):118-119.

(收稿日期: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