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

  • 投稿Su S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31次
  • 评分4
  • 37
  • 0

王明春

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开封 475003

[摘要] 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及胃电参数。结果 两组治疗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及胃电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后,干预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7.8±1.6)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为1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功率参数为(58.6±4.3)dB,主频率参数为(3.6±0.2)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配合常规药物干预可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评分及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提高胃电参数,对于改善胃肠动力有积极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心理护理;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6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由非器质性病变所引发的消化不良症候群[1]。相关临床研究资料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在形成、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较大部分患者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异常问题[2]。为了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作者针对近年来收治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在常规基础用药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6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为(35.6±2.3)岁,平均病程为(5.2±0.6)月;干预组男性30例,女性7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为(33.9±1.8)岁,平均病程为(5.6±0.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药物为西沙比利片,5.0 mg/次,3次/d,餐前30 min服用,持续给药30 d。

1.2.2 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患者入院后,主动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健康宣教,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心理因素、精神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关系;②每2~3 d一次,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主要了解患者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阶段性的心理状态,明确患者在思想上存在的顾虑,积极引导,以促进患者心理紧张状态的消除;③针对精神紧张及焦虑表现严重的患者,可通过系统脱敏法、暗示法、生物反馈法、放松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咨询技能来引导患者消除负面情绪;④耐心主动的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取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支持,确保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参照Stanghellini标准进行评分,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严重)、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指标包括胃电缓慢发生率、胃电亢进发生率及胃电紊乱发生率)及胃电参数(指标包括主功率参数及主频率参数),以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7.8±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比示意表

2.2 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对比

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为1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对比示意表[n(%)]

2.3胃电参数对比

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主功率参数、主频率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主功率参数为(58.6±4.3)dB,主频率参数为(3.6±0.2)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胃电参数对比示意表(x±s)

3 讨论

相关临床实证分析资料与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以精神性因素为诱发因素,诱导患者出现一系列相关躯体症状,并出现心理异常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以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痛、早饱、食欲不振、头晕恶心、呕吐乏力为主[3]。在当前有关本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多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X线、CT以及MRI等)及内镜检查的方式,排除消化道、肝胆、脾肾等器质性病变,以提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本病的治疗多以药物干预为主,比较常见的干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干预达到控制患者胃酸大量分泌的效果;②伊托必利或潘立酮,此类药物干预达到促进患者胃肠动力的效果;③硫糖铝或氢氧化铝凝胶,此类药物干预达到保护患者胃肠道黏膜的效果[4]。

临床上仅以常规药物及常规护理对本病进行干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此,各方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对本病治疗思路的分析与探讨工作。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胃肠动力学组在《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中提到,50%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5]。同时提出,患者自身的抑郁、恐惧、焦虑心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显示,50%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明显的胃电节律紊乱症状,表现为胃电节律水平的降低,而精神因素是诱发胃电节律水平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6]。为此,我院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过程中,除给予基础性药物治疗外,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本研究既是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及胃电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实施后,干预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7.8±1.6)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为1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主功率参数为(58.6±4.3)dB,主频率参数为(3.6±0.2)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验证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动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可能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能够及时获得本病以及自身病情发展的相关信息,可消除抑郁情绪,诱导患者注意力转移,消除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达到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的效果;②在基础用药治疗时,配合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针对患者的个体性特征以及病情,采取合理的方式,达到了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正确认识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目的。通过患者自我调整,增强了疾病康复的信心,从而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配合常规药物干预可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评分,降低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提高胃电参数,对于改善患者胃肠动力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熊瑛,张毅.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脾虚食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277-279.

[2]宋小苑,钟慧红,张惠珍,等.疏肝健脾方结合心理护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73-75.

[3]王俏,赵毅,刘伟,等.应用Delphi法研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2):66-68.

[4]雷良蓉,朱海豫,沈瑞芳,等.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02-305.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20):9-11.

[6]许卫华,姚树坤,李妮矫,等.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0-644.

(收稿日期: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