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轻动词理论的英汉使役结构研究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89次
  • 评分4
  • 44
  • 0

张小敏 王红阳

摘 要:在轻动词理论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英汉使役结构进行对比与解释。研究表明,英汉使役结构均可根据其所包含轻动词类别分为两大类,即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显隐性使役结构具有共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的形成不发生句法移位,而隐性使役结构要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轻动词 英汉使役结构 显性 隐性

一、引言

使役结构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基本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结构。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形态、语义、句法、生成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何元建、王玲玲(2002)从生成语法角度探讨了汉语使动句和役格句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关系,随利芳(2003)以中原官话为基点考察了特殊使役结构“(很)V人”,朱秀兰等(2007)对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进行了研究,刘蔚(2011)分析了英语词化使役动词的构成和词化使役结构的类型,罗力伟等(2014)对古代汉语使感结构的研究。综观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中大部分都只对某一种语言的使役结构进行了分析。而轻动词理论作为生成语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使役结构与轻动词理论的交叉研究更是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将从轻动词层面对英汉语言使役结构进行研究分类和对比分析,以期对当前此领域的研究做出尝试性的补充和完善。

二、轻动词理论的发展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指在生成语法的原则和参数理论框架下的一种句法理论假设。不同学者通过从不同语言及环境出发,对其内涵、特征及功能等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使“轻动词”这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并为解决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轻动词”最早由语法学家Jespersen提出,用以解释英语“动词+名词短语”结构中动词意义的虚化。此后,Grimshaw&Mester(1988)研究日语时发现某些动词虽有赋格能力和曲折变化,却因意义空泛,必须与其他语素结合才具有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由此提出“主目语让渡”的假设,提出某些语言中存在一类特殊的动词——轻动词,它们不指派语义角色。Hale和Keyser(1993)指出,词汇关系结构中,“VP shell”里的“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抽象动词,它好像一个空位置,这个抽象动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动词。其中vP壳理论是在Larson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vP壳理论中,轻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Chomsky(1995)根据Larson、Hale和Keyser的理论假设,指出轻动词为及物性结构的核心,轻动词“v”和功能语类一样,没有语音形式,也不表达语义内容,由在接口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组成。它是将一个动词结构纳入到另一个动词结构中,这样就可以在维护X阶标二分叉原则的前提下对含三项谓词的结构进行合理表征(张法科、周长银,2004)。三项谓词结构有双宾结构、使役结构等。vP壳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轻动词,轻动词“v”作为“核心功能语类”,只包含在接口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是一个纯句法的构件,不表达任何语义内容,选择“VP”作补语。在句法推导中,动词一样,都作为主动词在“V”处合并;轻动词“v”在成分统制V的位置合并(温宾利等,2002)。而在汉语中,黄正德(1997)从生成语义学角度出发,引入词项分解法,对轻动词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扩展。他认为轻动词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表达不同的事态关系,并将轻动词定义为:由纯动词表示的谓词,并且这个事件谓词向它的标志语指派题元角色。当轻动词不具语音形式时,则句法结构中的主要动词必须移上合并,这些操作在句法部分进行:动词的LRS直接投射到D一结构,并且在D一结构到S一结构的投射中,核心移动作为一种常规的句法程序发挥作用。

三、轻动词与使役结构的分类

(一)轻动词的分类

根据轻动词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将其分成三类:显性轻动词、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显性轻动词有语音形式,以独立词的形式存在,不触发下层动词上移。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强句法特征,不能独立存在,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不同之处在于过渡性轻动词以词缀形式存在,而隐性轻动词无语音形式。本文将运用轻动词的分类,为英汉使役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句法解释。

(二)英汉使役结构的分类及句法解释

1.英语使役结构

我们根据轻动词的分类,可以将英语使役结构分为两类: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这两种使役结构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其中功能语类v’是真正意义上的轻动词,投射vP。在Chomsky(2000)的理论框架中,轻动词v’出现在各类动词投射的结构中;它选择VP作补语,选择DP1作外论元,构成一个语段vP,vP又被别的功能语类所选择。它们共同的底层结构用结构如下图所示。

因为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中轻动词的形式不一样,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因而形成具有不同表层结构的使役结构。显性使役结构是指含有“make”和“have”等显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

(1)Lily made Bob clean the room.

(2)She had her son do the homework.

其中使役轻动词分别是显性轻动词“ m a k e ”和“have”,两个句子都属于显性使役结构。在这样的句子中,轻动词是以独立词的形式存在,小触发句法移位,即底层的“clean”和“do”留在原位,不上升与轻动词合并。

隐性使役结构使役是指含有过渡性和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

过渡性轻动词有如“-ize”“en-”“-ify”等。它们和非使役动词发生联系时可以形成使役动词,如:含有“shorten”的英文句子。如:

(3)They shorten the paper.

句中“s h o r t”是一个形容词,下层动词的中心词是一个隐性轻动词“vBec”,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使得“short”上移与之合并成为“short vBec”,而上层vP的轻动词是一个过渡性轻动词“-en”,也不能单独存在,再次使得short vBec上移,成为“short vBec-en”,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shorten”。所以派生出与底层结构不同的表层结构如(3)。

还有含有隐性轻动词使役结构也是隐性使役结构。如:

(4)I walk my dog everyday.

(5)Mary cleaned the room.

动词“walk”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my dog”,而在“v´”之下存在一个轻动词“vcaus”,它的标志语是“I”,补足语是以“walk”为核心词的“VP”。此处,“v’”之下存在的轻动词“vcaus”有“make the dog walk”的语义。根据Chomsky(1995、2000),该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是一个零形式,它属于使动范畴的虚词,而零形式的使役虚词,它的功能是残缺的,句子小符合语法功能,需要与一个自由语素结合后才符合语法。于是,“V”从层上升与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合并,吸引核心动词“walk”前移,与之结合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walk”。于是便形成了“I walk my dogeveryday”这样表层形式的句子形式,而其句义则与其深层形式相同,从而产生了附加意义。

2.汉语使役结构

我们根据轻动词的分类,对汉语使役结构同样分为两大类: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并同时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是指含有显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含“使”“让”“令”等字的致使类动词。显性轻动词不触发下层移位,下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呆在原位不动。如:

(5)那部电影使我感动。

(6)这样的场面令人心痛。

(7)那些学生让我骄傲。

以上例句中,“使”“令”“让”等的成分均表使因。有了这些词的明显标记,后面的“感动”“心痛”“骄傲”就有明确的原因,突出了“使”的前因后果。“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词,在句子中出现表示使役,这些动词后面常常是不及物谓语,不需要下层的成分进行移位。且由此看出,此类使役结构的使役概念和结果概念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谓词表达。

汉语的隐性使役结构是指包括过渡性和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

包含过渡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词缀)。在汉语中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是一种相对缺乏屈折变体的语言。最典型的一个是词素“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7:543)“词素‘化’可以作为一个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根据观察,词素“化”还可以实现一些单音节词的使役化,表达“使……变得/成……”之义,而且还有一定的能产性。所以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这些“X–化”结构的称谓,而是对其生成方式的认识。故在此,我们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根据Huang&James(1997)句法分析(syntactic analyticity)和句法合成(syntacticsynthesis)的参数理论,运用句法使役的思想,对上述“X–化”类使役动词的形成在轻动词层面提出一个句法解释。如:

(8)我们绿化祖国(我们使祖国变绿)。

可见,词素“化”可以实现单音节名词或形容词的使役化,而且还有一定的能产性。但是,当词缀“化”与双音节词结合时,却一般不能有使动用法,如:“全球化(﹡全球化经济)”“正常化(﹡正常化双边关系)”和“标准化(﹡标准化考试)”等。如果要用“X化”的动词来表达致使义,我们可以用“使……变得成……”之义同样得以表达,只不过此时的“X化”动词不再有致使义,只表达性质或状态变化。即:使经济全球化,使双边关系正常化和使考试标准化。这说明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带上词缀“化”后,在使动用法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也有个别双音节词在带上词缀“化”后可以有使动用法。如:

(9)是谁在妖魔化中国?

除词缀外,古汉语还常常通过变化声调等来构成使役动词。如:

(10)饮:yǐn(喝)—yìn(使喝)

见:jiàn(看见)—xiàn(使看见)

在汉语中,典型的形态型使役结构如:

(11)风吹草低见牛羊。

还有包含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即使役动词是通过零派生从非使役动词转化而形成的。汉语中此类使役结构比较丰富。部分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可获得使役义,形成使役动词,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役轻动词是隐性的。汉语隐性使役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无派生形态的隐蔽的使役结构,即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表示致使义,在词型上无变化,如现代汉语中的“活跃气氛、端正态度”等结构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异干互补的使役结构,即使役表达式和结果表达式之间不存在形态上的联系。如:

(12)他的话温暖我的心(他的话使我的心温暖)。

例(1 2)中,“温暖”原本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具有“使温暖”之义。

因此还有一些词也归为此类。如:“活跃气氛(使气氛活跃)、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严肃纪律(使纪律严肃)、扩大战果(使战果扩大)”等。

古代汉语中也有词汇型使役。如:

(13)削铅笔(使铅笔减少)

因为古代汉语没有卷舌音, 故在此借“ 削” 表示“使……减少”之义。

异干互补型使役动词在汉语中也是广泛存在的。例如:(14)视(看见)—示(使看见)

广(宽广)—扩(使宽广)

隐性使役结构具有较强句法特征,所含轻动词不能单独存在,触发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它虽然表面上不含使役结构,但在深层结构上其实是使役句,只不过它的使役动词是零形式罢了。这些结构是通过动词V上升至v的位置形成,故从表层结构中看不到使动词。

四、结语

经上述基于轻动词层面对于英汉语使役结构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显性轻动词有语音形式,不触发下层动词上移,因而,显性轻动词存在的使役结构可以称为显性使役结构。而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具有强句法特征,小句独立存在,触发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所以其存在的使役结构称为隐性使役结构。即英汉语使役结构均可分为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两种。若使役动词是显性轻动词,即是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词,这个结构就是显性使役结构;若使役动词是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即零形式,下面的作格动词就要与之结合,生成的结构就是隐性使役结构。使役结构虽然在句法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异,但是语言意义却是相互呼应的。显性使役结构严谨,叙述客观,使役意义明确;隐性使役结构简洁内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有学者主张英汉语句法不需深究其形式,只求表达意义即可;有的则强调句法规则。因此本文的论证出发点是句法研究不可只停留在对语言事实的描述与概括上,而要在此基础上寻找规律并做出解释。我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背后一定有更为基本统一的理论解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MA: MITPress,1995:219~293.

[2]Chomsky,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A].Martin,R.,Michaels,D.& Uriagereka,J.Step by Step: Essays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u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MA:MIT Press,2000:89~155.

[3]Grimshaw,J.& Mester,A.Light Verbs and Theta-Marking[J].Linguistic inquiry,1988,(2):205~232.

[4]Hale,K.&Keyser S J.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A].The View from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Bromberger[C].Cambridge,MA:MIT Press,1993:53~109.

[5]Huang,C.& James.T.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projection: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M].Taipei:Academia Sinica,1997:45~89.

[6]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4).

[7]刘蔚.英语词化使役动词的构成和词化使役结构的类型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8).

[8]罗力伟,南佐民.古代汉语“V+人”构成“使感”结构的轻动词层面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

[9]随利芳.特殊使役结构“(很)V人”考察——以中原官话为基点[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0]朱秀兰,李巧兰.从轻动词理论角度看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J].兰州学刊,2007,(8).

(张小敏 王红阳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