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英语论文范文,小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80次
  • 评分4
  • 65
  • 0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46) 周卫兵

[摘 要]班级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平台。通过对班主任负责制利弊的分析,发现班主任负责制已不适应社会变革与新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要有所改变。经过实践,发现坚持以“合力育人、分工合作、民主平等”为班改的本质,能让班改的道路且行且远、且行且明、且行且宽,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 班级 实质 方式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3

班级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平台。我校进行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变班主任负责制为教育小组集体管理,旨加强班级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一、背景——班主任负责制的利弊

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社会变革,但班主任负责制在我国基础教育已实施了六十多年,基本没有发生过改变。班主任负责制能实施这么长的时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班主任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按照自己对班级的构想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让工作具有连续性,但班主任负责制也有三个弊端难以克服:一是难以做到全员管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许多任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者是嘴上说要育人,但大多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因为制度上没有任何的规定,而缺乏制度支持的要求一般是很难实现的。二是难以整合班级各学科的教学。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从领导到教研组、备课组再到教师,教师作用于学生,但一个学生要学习很多不同的学科,而这些不同学科没有整合的平台,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三是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指导。由于班主任担任了大量的、繁重的班级事务,个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对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状态不够了解,很难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诊断和指导。同时,任课教师主要从自己学科教学的视角对学生有所了解,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比较少,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指导。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班主任负责制已不适应社会变革与新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要有所改变。

二、改变——班改的实际操作

改变班主任一个人管理班级为班主任领导一个团队(即班级教育小组)集体管理班级,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效益。我们称之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简称班改。

1.组成人员

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成员包括班主任以及2~3位任课教师,班主任仍然是负责人,其他任课教师只进入一个班级教育小组,参与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教育小组的重要成员包括两名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1~2人。学生代表把全班学生的意愿反馈给班级教育小组的老师,家长代表对班级重要活动和决策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2.办公形式

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成员集中办公。目前,相当多的学校是以学科为单位集中办公,我们认为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之后,一个班级的教师应该集中在一起办公,这样教师之间可以迅速、便捷地交换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当然,在强化班级教育合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与研讨。

3.议事方式

(1)日碰头。

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成员每天用5~10分钟时间随机处理班级的问题,或者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

(2)周例会。

如果只是小结本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核心成员参与就可以了。若有时班级要开展比较大型的活动,或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制度等,就需要通知学生代表甚至家长代表与会,一起讨论工作该如何开展。

(3)月诊断。

每学期进行三次月诊断,分别于开学之初、期中考试之后、学期结束之前,对班级学生进行诊断。特别是接到一个新班级,班级教育小组要先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长处、短处以及应该往哪些方面去发展等问题进行具体诊断与分析,再确定分包教师,每个教师分别指导部分学生。这样就不再是班主任管理全班四五十名学生,而是整个教育小组成员共同管理。

4.行动方式

“集体决策,分头执行”是班级教育小组基本的行动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大家创新、总结出更好的班级管理经验。如四项分工,即班级重大活动分工、主题班会分工、值周班主任分工、牵手学生分工,过去这些事情全部由班主任来承担,现在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集体承担、集体行动,一般成员执行分配的相关任务。

5.评价方式和分配方式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要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和分配方式与之匹配,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主要看他们的教学工作,而我们不仅看教师的教学工作,还看他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另外,在学期奖的评定中,采取捆绑式的考核方式,即考核班级教育小组整体,20%是优秀,70%是良好,10%是合格,每个班级教育小组几名核心成员的评定等级是一样的。

三、感悟——班改的本质

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办公形式、落实具体举措、改革评价方式等,教师从一开始的不太理解到执行过程中的摸索与磨合,再到后来工作的得心应手,经历了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如今,班改已深入人心,大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全校交流推广,有力地推动了班改向纵深发展,真正让学生受益。现在,班改更是走出校门,走向全国。尤其是2010年11月,南京市教育局在我校举行班改现场会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创新举措,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同我们的理念与实践,也有更多的学校、教师模仿借鉴,成为我们的同路人。作为班改的亲历者、实践者、推动者,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实质、方式、文化,阐述我对班改的理解与感悟。

1.实质——合力育人

钱铁峰校长在《改革班级管理体制,解放中小学教育力》一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借鉴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在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上层建筑各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而现行的班级管理体制——班主任负责制却是以不变应万变,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表现出违背学生发展的特点、形成两张皮现象、过度依赖班主任个体、削弱了任课教师的作用等许多不足。”改革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班级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于是班改应运而生,从而让教育真正回归教育,让育人成为教师的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班改的实质就是合力育人。

(1)全员育人。

在应试盛行的教育大环境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授业解惑”,而忽略甚至忘记了“传道”,即只教书,不育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把育人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不仅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规范养成、道德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曾有人误以为我们学校没有班主任了,事实上我们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主任(也称教育小组组长,班级领导团队的核心)。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既具有育人的意识,担当育人的职责,又有育人的能力。同时,不少人担心,任课教师因为很少参与班级管理,没有能力达到这一改革的需要。毋庸置疑,由于长期实施班主任负责制,没有了制度上的要求与约束,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不高,且机会不多,相对于班主任而言,管理能力自然比较欠缺。但客观来说,师范院校并没有专门为培养班主任而设立的专业。换言之,班主任管理能力的获得并不来自于院校的培养,而是在从事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积累而来的。既然如此,任课教师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路径,在教育中学会育人,在教学中学会管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我们学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每一位教师都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积极参加所在班级教育小组的各项活动,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位教师都“管教管导”,形成合力育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此外,这里所说的全员育人,是说我们所育的是全体学生,而非部分乃至所谓的优等生。班改要求将班级的学生分包给每位教师,每位教师重点关注十名左右的学生,从而使时间和精力得以保证,让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然后教师利用周例会、月诊断把分包学生的情况通报给教育小组的其他成员,促使所有教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全面育人。

一提到育人,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本身没有错,但并不完全,因为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底限要求。我校育人的核心是以理想教育为魂,通过八条途径,让学生进取向上、阳光自信,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同时,我们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其他的思想教育,如心理教育、法制意识、爱国主义、团队精神、环保意识等,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这样的全面育人理念不是狭隘的,而是全面的,正是通过班级教育小组的教师作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彰显了班改的魅力。

(3)全程育人。

夕会、班队会是我们育人的专门阵地,我们高度重视,注重把育人自然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做到全程育人。作为寄宿制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知道惜时、守时。同时,课堂教学更是重要的育人渠道,如语文课文道合一、数学课认真严谨、英语课了解国外、体育课锻炼意志……此外,我们还通过春季远足、秋季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保护环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就连学生的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等时间,也以班级教育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指导,把育人贯穿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程育人。

2.方式——分工合作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班改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呢?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分工合作。

(1)分工。

即在组长的领导下,征求全体组员的意见,把班级管理的任务分工到各人,我们将之统称为“四项分工”,即牵手学生分工、主题班队会分工、值周班主任分工、重点活动分工,这是班级管理中最基本的几项工作。我们相信,随着班改的深入推进,教师能动性的不断提升,对班改理解的进一步到位,还将会有一些新的分工产生。因此,我们让每一个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通过具体的任务,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2)合作。

分工管理班级,不能简单地把分工理解为按照小组成员人数,把任务大致分成几份,然后各做各的。分工不分家,更要合作。首先,年级组内班级教育小组之间的合作。年级教育领导小组要协调好年级组内所有班级的教育小组,通过分配任务、交流做法、推广经验等方式,充分利用不同教育小组本身的资源树立典型,取长补短,保证不同年级的班级管理水平整体推进,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其次,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相对而言,组长的责任意识强,管理经验丰富,所以组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带领好这个团队。组长角色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组长要由单一的班级管理者变为智慧的策划引领者、由忙碌的执行者变为艺术的协调合作者、由集中的掌权者变为明智的授权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班级教育小组的组员也应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将其定位为“主动的参与者、坚决的执行者、积极的学习者”,也得到了组员们的一致认同。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级教育小组的组长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从而积累班级管理经验,更好、更快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最后,班级教育小组与学生、家长的合作。我们高度重视学生、家长的作用,因为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是我们班级教育小组的重要成员,经过学生、家长的推荐产生,在需要的时间与场合,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到班级管理相关工作的讨论与决议中来,既能实现家校的合作,又能更好地为家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尽责。

3.文化——民主平等

班改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则是民主平等的思想,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

(1)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

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期工作的制定、重大活动的开展、学生情况的分析与举措等问题均需班级教育小组全体成员的思考、交流、决策、实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这样既能避免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又能避免由于个人能力差异而出现重大失误的可能。集体商议、集体决策、分头执行,这样的工作流程是民主平等最基本的特质的体现。

(2)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学生的发展是班改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在班级重要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想法,决策时多听听学生的建议,这样活动方案的制订才会获得学生的认同,实施才会更加顺利,效果才会更好。学校的一位教师将学生定位为“信息的收集者和反馈者、决策的宣传者、执行的监督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视与尊重,这是很多学校容易忽略的地方,而民主恰恰体现于此。

(3)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

家长是我们的同盟军,是我们培养学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同路人,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置身于仙林分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你会发现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家长委员会按章履行职责,重大问题征询家长的意见,各项活动中有家长开心忙碌的身影……仙林分校对家长的尊重源自对教育的理解,使家长作用的发挥也是全方位的。

我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源自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自于对学生发展特点的了解,体现了“顺其自然”的校训。在仙林人的不懈努力下,班改的道路必将且行且远、且行且明、且行且宽,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