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松花江流域农业技术与生产结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1949 - 1984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98次
  • 评分4
  • 16
  • 0

范文红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1000125)

摘要:农业生产结构不仅取决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制度,还会受到农业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农业技术与生产结构的共生互动关系。该文通过1949-1984年间松花江流域的农业机械使用、化肥投入以及水利兴修与农业结构走向的实证分析,揭示出农业技术与生产结构的相关关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业技术,生产结构;农业机械使用,化肥投入,水利兴修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95-06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范文红(1970-),女,汉族,山东省无棣县人,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服务中心馆员。

作为人地作用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生产技术在农业结构的变革中作用巨大。笔者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5年间(1949—1984年)农业机械使用、化肥投入以及水利兴修与农业结构变迁的关系(见表1i),来作农业技术与生产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机械化生产与农业结构

1、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

新中国建立前,松花江流域的许多地方仍停留在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营农场曾经引进和推广过新式畜力农具,此后又推广了大、中、小型拖拉机及机引农具,逐步形成以人、畜、机为主要动力,以现代化农机具为主,现代化农机具与旧式农具结合使用的农业生产形式,使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松花江流域农机化程度逐步提高。据统计:1949年黑龙江省有大、中型拖拉机225台,联合收割机14台,机引农具710台(件)。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大、中型拖拉机90306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50112台,联合收割机20311台,机引农具269211台,载重汽车12970台ii。

2、机械化生产与农业结构

以机械减轻或取代人的劳动,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减轻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农业生产的压力。在安排农业生产时,要加大某一作物的种植比重,首先得考虑如何节约劳动成本、节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农业机械的介入,来调节劳动力的投入比例。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变迁中机械化作用的研究,应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对每种作物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研究基础之上,如果某一作物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这一作物就具有比较优势,在生产决策者理性假定的前提下,它就会被大量种植,造成对其它作物生长空间的挤占,从而引发农业结构的不断变迁。

笔者在收集整理建国后35年(1949—1984年)松花江流域的水稻、小麦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计算出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在该年度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然后在考察数据协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农业机械动力系数(农机动力量/总播种面积)和三种作物种植比例的相关分析(数据及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建国后35年间玉米种植比例与机械化程度基本相关,其它两种作物不相关。说明水稻和大豆的种植比例,受政策和市场影响比较明显。

二、肥料施用与农业结构

1、肥料施用种类及数量的变化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家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在推广应用传统农家肥料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家肥的种类,除传统的人畜粪尿及土黄粪、过圈粪以外,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资源来制造肥料。

20世纪80年代,松花江流域农家肥积造的数量逐渐下降。尽管这一时期,各地政府曾大力提倡积制秆棵肥,可事实上,作为农家肥的秆棵尚未在各地农村普及。

2、肥料施用与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是肥料投入变化的基本考虑。20世纪以来,随着肥料结构的逐渐优化和施肥技术的不断进步,肥料在粮食增产、地力维护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土壤劣变、污染加重,愈来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建国后松花江流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造成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下降,农民将化肥投入到经济作物和果树及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上。加上经济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量远高于粮食作物,一时出现化肥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肥料市场的忽冷忽热,肥料结构的畸轻畸重,也是化肥投入转向(由重点投向粮食作物转向重点投向经济作物)的另一重要原因。

笔者在收集整理建国后35年(1949—1984年)松花江流域的水稻、小麦以及玉米播种面积,计算出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在该年度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然后在考察数据协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化肥投入系数(化肥投入量/总播种面积)和三种作物种植比例的相关分析(数据及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建国后35年间小麦、水稻种植比例与化肥投入量基本相关,其中小麦种植比重与施肥量高度相关,而水稻种植结构与肥料投入量呈负相关。说明水稻种植比例调整,主要靠政策和市场。

三、农田水利与农业结构

1、农田水利化进展

松花江流域容易发生内涝。建国之后,松花江流域各地水利部门,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的综合配套治理,已经完成大型林网化农田建设,对于防洪排涝、保持水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旱灾是松花江流域频繁发生的又一自然灾害。从50年代初期开始,松花江流域各地政府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收到明显效果。水利灌溉工程的迅速增加,不断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对农业增产和产值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田水利与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与农田水利的作用机制,特别容易理解。一方面,想要扩种高需水作物(如水稻),就得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舍此无它;另一方面,修了水渠,引了河水,就得加大水田作物种植面积,否则就属徒劳。因而,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的配套;水利工程搞好了,就需改变种植模式。

作者在收集整理建国后35年(1949—1984年)松花江流域的水稻、小麦以及玉米播种面积,计算出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在该年度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然后在考察数据协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农田灌溉系数(灌溉面积/总播种面积)和三种作物种植比例的相关分析(数据及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建国后35年间水稻、小麦种植比例与农田灌溉率基本相关,其中水稻种植比重与灌溉率高度相关,而玉米种植结构与灌溉率基本不相关。说明玉米种植比例调整,主要靠政策和市场。

结语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国后35年间玉米种植比例与机械化程度基本相关,与水稻、小麦这两种作物基本不相关。建国后35年间小麦、水稻种植比例与化肥投入量基本相关,其中小麦种植比重与施肥量高度相关,而水稻种植结构与肥料投入量呈负相关。建国后35年间水稻、小麦种植比例与农田灌溉率基本相关,其中水稻种植比重与灌溉率高度相关,而玉米种植结构与灌溉率基本不相关。

注释: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中国农业全书·吉林卷》,《中国农业全书·黑龙江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一年全国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发展状况》(内部资料),1983年;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农业志》,《吉林省志·水利志》,《吉林省志·农机志》,1994年;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农业志》,《黑龙江省志·水利志》,《黑龙江省志·农机志》,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农牧业生产统计资料(1947—1978)》第1册,第2册;东北统计信息中心编:《东北经济区统计年鉴(1986)》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渔业统计年报资料》(内部资料)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基础资料》(内部资料),1994年。

[2]黑龙江省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农机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0页。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