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从哪里来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30
  • 0

郑雨楠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中国贸易顺差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那么究竟这一巨额顺差来自哪里。介绍了中国贸易顺差发展情况后,本文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历程出发,根据中国贸易伙伴国与贸易商品种类两方面,详细的寻找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具体来源,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如何改善中国贸易状况,逐步消化这一贸易顺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对外依存度;贸易顺差;贸易净值

中图分类号:F74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41-02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部分。其中,由商品的进出口所引起的收与支就称为贸易收支,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增的同时,商品也出现了进出口的严重不平衡,出口规模大增,而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贸易顺差的幅度也加大。对于中国来说,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对其的研究意义较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偏高,这就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依赖对外贸易,而贸易顺差的结构和国别分布都能不同程度的解释目前中国贸易发展状况,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中国对外贸易数据指标变化历程

1.贸易顺差积累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经历了持续逆差一顺差一高额顺差三个阶段。

1985到1989年,中国处于持续逆差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刚刚起步,虽然发展潜力极大,但与发达国家贸易时明显处于下风,进口远大于出口。而且与此相伴随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和速度都很可观,贸易差额的波动区间也急剧扩大。整体上看,这一阶段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逆差

1990到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收支由逆转顺,我国对外贸易脱离持续逆差,逐渐向单边顺差转变。尽管不同年份顺差额增长幅度不一致,但一直保持着增长性顺差态势。这16年间,除1993年外全部是顺差,累计顺差3931亿美元,年均顺差246亿美元。

2004年至今,是高额顺差阶段,我国外贸顺差持续猛增。虽然由于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中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了极大负面影响,使对外贸易幅度降低,贸易顺差大幅回缩,但是2010年后经济逐渐回暖,贸易顺差又出现上涨,年年再创新高。说明我国对外贸易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仍然掩饰不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

2.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

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出口,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作用是非常大的,具体可以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指标来表现。具体从各年份的发展来看,2000年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原有的平稳发展趋势,三种依存度变化不明显,外贸依存度稳定在44%左右。2002年到2006年,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持续大幅的上升提高,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70%,出口依存度也达到最大值39%。从2007年开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都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都开始大幅下降,在外贸依存度上表现的更明显。到2009年三者都降到极小值,但仍都大于2000年的初始值,说明金融危机仍掩盖不了2000年以来我国外贸强劲的发展状态。2009年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外贸的发展也慢慢趋于稳定。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的进口依存度始终高于出口依存度。从2004年开始,两者的差距逐渐加大,也表明贸易顺差开始不断积累,这一状况持续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不但影响了外贸发展,也缩小了我国前几年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进、出口依存度的差距不断拉近。到2009年经济回暖以后,两者的发展情况类似,差距也保持在稳定的较小状态。而整体上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大偏高。因为我国自主出口的多为资源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我国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过度依赖外贸带动国内经济也不是持久之计,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更科学的改进。

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地区分布

通过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至今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还是集中在香港、东盟、美国和欧盟四个国家。而其他几大贸易伙伴,比如台湾、韩国和澳大利亚等都处于逆差状态。而且可以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于发达地区和国家;而在这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四大贸易国中,由于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企业优势,颁布的限制性出口许可,大大降低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和丰富资源又吸引着美国大量进口。因此美国超过欧盟,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而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贡献逐渐减少,从2009年的第一位到2013落后于美国,这与欧盟后期增加贸易保护政策相关,大大减少了欧盟对中国的进口。而且近年来的欧债危机也反映了欧盟集团整体经济态势不良,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造成了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效率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对这些发达国家应该是进口较多。但考虑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处于低端,缺乏核心技自创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重很低,所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就吸引了发达国家的进口欲望。但这样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表面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打击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动力。因此,中国在与发达国家贸易时,应通过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学习其先进科技,引导国内企业自创品牌发展核心技术及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建设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具体分布

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持续顺差,是否意味着中国所有商品贸易都是进口额小于出口额呢?结果显而易见,即使保持巨额顺差的中国,在对外商品贸易中也是有优势商品和劣势商品之分。

整体来看,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商品的贸易,不论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都略有下降趋势。而除此之外,从2005年到2012年,各类商品的贸易基本上是逐年递增,也反映了我国商品贸易的良好发展态势。针对具体各类商品的贸易净额来说,保持明显贸易顺差的有活动物产品,纺织品,鞋帽等人造加工零件和机械电器零件。这大都是些初级加工产品,并没有太大的技术要求,因此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量的出口只是凭借我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其中贸易顺差最大的是机械电器零件,也就是加工贸易,这一类商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中国主要的出口还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而矿产品,化学工业品和光电学等精密仪器的贸易主要是逆差,也就是进口占主导地位。这也很明显的说明了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商品上还很缺乏比较优势,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从增速上来看,各净进口商品的净贸易额增速是逐渐缓慢的,比如化学制品净进口额增长率从2010年的19.6%减少到2012年14.4%。这也说明了中国在进口的同时有学习到一些技术优势,慢慢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开始尝试自己独立生产。总的来说,中国商品贸易中净出口的商品占大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出口导向性发展模式,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因此必然产生贸易顺差。而且,发达国家保持着低储蓄和高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需求,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扩大,就引起我国各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

四、结论和建议

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区就是美国,欧盟,东盟和香港四个发达地区,其中美国已经后来居上成为顺差最大来源国。其实抛开正常途径的双边贸易,这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外转移。中国拥有装备良好的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就成了首要目标。这样一来,大量跨国公司集中于中国,它们将用低廉成本生产的产品回销至发达国家,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在这类贸易中并无获利的基础上仍不断累积贸易顺差。而且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限制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这无疑减少了中国的进口选项,从而更多的累积出口。当然这也只是一方面,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和政府政策间的差距也导致了中国主要向这些国家大量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成品,比如纺织品,机械电器零件等等。虽然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但中国有些商品的贸易确实净进口状态,例如化学工业品和光电学等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这些产品进口增速的下降就说明,中国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善了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较落后的地位。

在改善中国对外贸易方面,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意识到企业是贸易的主体,要改善出口商品的性质就必须加大对国内企业创新性和技术性发展的鼓励,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出口。将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其次,要改变我国出口主导战略,最优的是出口进口两手抓的方式。过度出口会引起贸易摩擦和其他各种不利影响;而只专注于进口又会降低国内企业竞争优势,影响本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进口和出口同时鼓励发展才是最优战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1.

[2] 牟新生.关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顺差问题的一些思考[J].求是杂志,2007,(05).

[3] 王维祥.论我国目前贸易顺差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7,(01).

[4] 徐毅.从产品内分工看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01).

[5]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40-41.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