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企业的性质探讨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868次
  • 评分4
  • 60
  • 0

李永明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00)

摘 要: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近现代企业成型。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良,对企业的认识多有错谬。近现代企业当具备六个性质:私人性、自发性、营利性、经济性、合作性、风险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企业;性质;私有权;契约;劳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43-02

由于市场经济原本在我国根浅苗稀,再经过近三十年的去市场化运动,要在这片土壤上恢复市场经济(秩序),是何其艰难!在我国当下艰难的制度转轨过程中,由于认识错谬导致的改革乱象、误导、停滞,所在多有。本文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企业的性质问题,略述己见,就教于方家。

一、企业的起源、背景

真正的企业,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革命而修成正果的。

资本主义革命使得社会制度有了质的改变,也使得企业在性质上产生变化。

在社会制度层面,革命前,私有产( )必须臣服于政治强权,如君权或其它所谓公权力。革命后,私有产权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第一权利。公权力(政府权力)臣服于它,受它的制约,且以维护私有权为职志。雇佣劳动不是革命前后社会模式分野的标志,分水岭乃是权力的配置,即私权利与公权关系的改变。

从企业形态上看,革命前,(私人)企业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为了保存、发展自己,企业主不得不选择与公权力“苟合”,其首要任务是取得官方的认可及呵护,然后才是满足市场需求。不公平竞争是企业(经济、市场)运作的特征。革命后,企业不再受到政府的干扰、侵害,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凭据与激励来自市场的选择、消费者的认可。尽管政府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者也能对企业产生影响,但是政企关系完全是市场化、法制化、公开透明的,政府无法对那些左右、操控企业以及市场经济,政府的职能只是确保游戏规则——法治的运作,其核心是私有产权的保护。

这种资本主义革命之后的企业,既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主义的企业,也不同于后来一度存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本文要讨论的便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有的范式。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努力培育的正是这种企业。

二、企业的性质

1、私人性

企业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产必须是私人性的,或者说是产权明晰的。企业的资本可以是自有的,也可以是借贷的,可以是独资的,也可以是合资合伙的。无论怎样,企业的每一项资源、财产,都是有归属、有受益人的。企业将来的收益处分乃是按照企业所有人(出资人)的意愿做出明晰规定的。

品牌、商誉、技术(专利)作为无形资产是可以作为私人财产投入企业的。但是活劳动通常则不可以。因为它不可量度也不可预测。通过契约加入企业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提供的一般是只是活劳动,不可凭此成为企业的所有人(股东),他们只是出售自己的活劳动换取工资的契约合作者,他们的权益在雇佣契约上得到明确。说雇佣工人是企业主买来的“工具”并不为过。但这种“工具”地位在时间、空间上是有限制的,这“工具”仅仅在有限的条件下成为企业主的“财产”。雇佣工人的有条件的“工具”身份也非一成不变,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雇佣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可以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换取股份,成为企业所有人之一,更有些雇佣劳动者(打工皇帝)“大啃窝边草”“媳妇熬成婆”代替东家做东家,或者另起炉灶自我创业成为企业主。另外,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所有人之一。只不过它跟其它所有人(股东)的地位平等,政府机构作为企业股东不享有任何特权。

企业里的秩序是以财产权为准则来规范的。企业,必须归属于,也服务于老板(所有者或股东),企业不是所谓“大家”的,集体的。企业的事务是老板说了算,作为企业(老板)的“工具”的雇佣工人,原则上对企业没有管理权,也没有利润受益权。这一点对于中国大陆这片缺乏近代文明启蒙、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的土地,尤为重要。中国大陆经过一场为时不短的公有制经济的试验,“公”的意识深入人心,对“私”的偏见非常严重。人们一旦扎堆形成集体、组织,“公”的观念,平均的观念,不切实际的“当家作主”的观念便开始作祟。这种罔顾私权利,单求结果平等的观念,常常成为制度转轨的绊脚石,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至于我国目前依然庞大、影响深重的国企(国有经济)体制,有人解释为是一种跟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类似的委托代理式的企业制度,但是其实是以往计划经济尾大不掉的遗留。因为股份制企业股东的意志与权益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如投票、契约等制度),而当下我国的国企的真正主人(这个主人只能解释为全体国民,而不能是国家政府,国家政府只是个代理人)则无法介入企业的运作,企业的主人对真正运营企业的所谓代理人的行为无法实施有效约束。企业主人的缺位问题难以克服。代理人在自利的驱动下,必然僭越缺位的企业所有人的权益,从而产生冰棍现象,“富了和尚穷了庙”,一届不如一届,一蟹不如一蟹。这是公有经济的世纪难题。西方的实践与理论都认识到经济应该属于私人事务,国有经济正如政府规模一样,应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2、自发性

既然企业属于私人,那么它是否组建,如何组建(与撤销),要做什么生意,生产什么产品,与什么人合作等等决策,无论是重大决策还是日常性决策,都由私人自发作出,不受他人,也不受公权力的干涉。

企业跟政府的关系上,企业(私人)是主体、主动性的(当然也是原发性的),政府是被动的,派生性、次要的。私人成立或撤销企业,全凭自己的意思,政府没有这个审批权,政府仅仅是提供登记、统计、收税等行政服务。

经济如何发展,企业如何运行,纯属自发性私人事务。政府原则上是不介入经济、产业事务的,它既不搞投资生产,也不做产业政策、经济规划。对企业、经济发展最有影响的政府行政,就是税收政策。但决定这个政策的,基本的依据依然来自市场、企业本身发展的状况、他们的诉求。是市场、企业状况左右政府税收政策,而不是相反。因为企业、市场是水,政府是鱼。

3、营利性

企业作为一个纯私人性机构,其目的当然不是外加的,而是由私人自发决定(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赚不赚钱,盈不盈利与外人无关。但正如我们谈论苹果种子或者苹果树,它必然要结苹果,不然就不成其为苹果种子或苹果树,我们谈论的企业,其目标必然是满足企业主(股东们)的利益需求,它必然是要赚钱盈利的,要不然它就不叫“企业”,而是叫慈善机构、公益基金会,或所谓非政府机构NGO了。

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是一个自然铁律。每一个人都在寻求免于饥饿与匮乏的自由,也就是尽量使自己的生存保障越来越稳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而企业正是为此目的——企业主的生活物质保障及提升——而组建、存在的。人的自利本性,决定了(私人)企业的营利性。亏本的生意、赔钱的买卖没人做。企业不赚钱、不盈利,就就得关门。

企业(主)“不择手段”地增加盈利,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企业家的自利要求、盈利冲动,市场经济就没有生机。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水平,也主要体现在私人财富的水准上。

企业组建、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社会、他人需要,不是为了创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而是为了使企业主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并不断有改善。这一点对于长期被洗脑的中国大陆人民也尤为重要。

人们不必太过担心企业家为了私利去“不择手段”。因为18世纪中期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已将奇妙的市场机制揭示出来—— 一只无形的手(有人称作“上帝之手”)引导着自利的企业家的行为,使企业家的自利行为竟必然成为增进社会公益的最佳方式!斯密说:

“我们的晚餐不是来自于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的仁慈心,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依赖于他们的仁慈,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利之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求,而是谈论他们自己的利益。”

“所以,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大。”

4、经济性——集约性

企业要有盈利,必须做好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必须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私人企业家是天生的节俭模范、效率标兵。

同时,企业还天然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企业主从自利心出发,必须考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避免因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利益。当然,说企业具有可持续性,并非说企业永远不会倒闭。企业的倒闭,乃是因为它不盈利,缺乏经济集约性,失去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这种企业必须倒闭,因为它失去了企业盈利的本质特性,它的倒闭是对投资人的保护,也是对市场选择的顺应与调整,是其他投资者的机会,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之正常现象。

5、合作性——契约性

企业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合作模式之一,它的具有的特点有:开放、自愿、自由、平等、诚信、责任、均赢。企业的合作可分为投资人(股东)合作以及企业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合作。尽管都是以契约形式,但两类合作的性质有所不同。前者是地位平等的、平行式(分工)合作,后者是地位不平等(体现在对企业的责任义务上)、垂直式的(分工)合作。企业家从事风险劳动,雇佣工人从事“规定动作”的订制劳动。企业家,从事“上游”劳动、高阶劳动,他设计、规范企业各类劳动范式,雇佣劳动者承担、履行企业家设计、规范的“规定动作”。

企业的合作又可分内部合作与外部合作。其外部合作更是错综复杂。有产业的上下游合作,与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银行证卷机构、商业机构、劳动中介、技术信息服务、传媒出版、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等)的合作。

企业对法治有内在的渴求。因为几乎企业的所有合作都采取契约形式,而各种契约的履行往往不能单单依靠人的道德自律,还必须有一个外在的强制力加以保障。故此,企业需要一个严明的司法。

6、风险性——创新性

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确定的未来。风险评估,是企业(家)、投资(家)的一个核心的工作。在通往盈利的道路上,企业(家)往往必须先承受亏损,忍受市场的冷落,在持守中做灵活因应的调整。

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往往具有创新性。他必须对市场环境有比较充分的研判,从现存的环境、条件中寻求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寻求缝隙,寻求机会。创新没有禁区。技术、产品、工艺、组织模式、管理法、生产线流程、选址、厂名、广告策略、融资策略、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都可以因着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突破口。创新,是盈利的利刃,是企业的生命(核心竞争力)。

创新与风险是对双胞胎。创新需要投入,创新的前景不可确知,要求企业对此具有风险意识、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高风险高收入。一旦一项高风险的创新(投入)获得成功,其回报也是巨大的。如今,在抵御市场风险上,相关的市场中介服务日益成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本[M].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

[2] 亚当.斯密.国富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3月.

[3] 米塞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分析[M].王建民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年5月.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