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东动荡:中资油企如何避险?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211次
  • 评分4
  • 64
  • 0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政局持续动荡,长期看未显现缓和迹象,反而由于油价低迷,有爆发新一轮危机的风险。危机一旦爆发,石油企业的损失便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时,需要认真评估局势,注意避险保利。

文/刘宗义

据媒体报道,中国与印度联合投资的叙利亚代尔祖尔油田落入伊斯兰国武装的手中,沦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空中打击的重要目标。此消息一出,中国油企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油企在中东地区投资极广,仅中石油一家就在阿尔及利亚、伊朗、伊拉克、利比亚、阿曼、苏丹、叙利亚、突尼斯等国开展业务。自2010年底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爆发之后,中东地区就陷入多事之秋,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南北苏丹分离、伊核问题升级、伊斯兰国兴起,而每一次席卷到中东产油国的地缘政治风暴,也都不可避免波及到中资石油企业。那么,近些年,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的石油投资蒙受了哪些损失?又需应对哪些迫在眉睫的威胁?

地缘政治风暴卷去的中资石油利益

1997年3月,中石油通过国际竞标,获得苏丹1/2/4区块石油开发权,这也开启了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中东的浪潮。当时的苏丹正受到美国的制裁,国际石油公司望而却步,急需获得外国油企投资的苏丹,为准备走出国门的中石油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合作条件,这些优越的合作条件也给中石油带来丰厚的利润。苏丹项目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石油企业坚定了“富贵险中求”的信心,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和高企的地缘政治风险,也没能阻挡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中东油气项目的步伐。

截至2010年底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爆发,中资石油企业几乎在所有中东地区产油国都有投资。但是,通过“富贵险中求”的模式谋求高额利润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2010年底,中东陷入多事之秋后,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投资也遭受严重挫折,目前损失主要集中于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国。

一是利比亚。2005年,中石油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4-4区块风险勘探合同,合同为勘探产品分成协议,勘探期5年,开发生产期25年,该项目原本计划在2010年进入开发生产阶段,但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却导致该项目至今仍未投入生产。内战爆发时,中石油在利比亚合同中投入资金的总额约为3.6亿美金,由此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外,利比亚内战也导致中国从利比亚的石油进口量减少逾1/3。

二是叙利亚。在叙利亚,中资石油企业获得的项目主要有中石油的格贝贝油田项目和幼发拉底油田项目(代尔祖尔油田属于该项目),中石化的Oudeh项目和Tishine项目,中化集团的东KHURBET项目和YOUSSEFIEH项目。以上项目中,除投资较早的格贝贝油田项目(2002年获得)外,其他项目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获得的,还远未收回成本。2011年12月12日,中化集团终止叙利亚项目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全部撤出叙利亚。中国油企在叙利亚损失到底有多大,不妨看一下中石化的投资。2008年8月,中石化在国际资本市场以2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的全部股权,该公司的主要资产集中于叙利亚,收购协议达成时,Tanganyika在叙利亚的实际产量仅为6000桶/日,即使按照100美元油价计算,该项目每年的全部实际产值也仅为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会以地租形式被叙利亚政府获得),项目运行不到一年半,便陷入停产,损失惨重可见—斑。

三是伊朗。中资石油企业在伊朗的油气项目主要包括中石油的MIS石油项目、Kuhdasht油田3区块项目、北Azadegan石油项目、南帕尔斯11区块天然气项目,中石化的Yadavaran石油项目,中海油的北帕尔斯天然气项目。目前,以上项目已全部终止。与利比亚、叙利亚不同,中资石油企业伊朗项目受阻并非源于战争、内战等地缘政治风险,而是源于项目的合同风险。中资石油企业与伊朗政府签署的主要是回购协议,在回购协议框架下,油气项目投资的资本成本不可调整,这也就是说,设备、原材料价格上涨给项目投资带来的损失完全由外国投资者承担。而在2010年底,美国、欧盟对伊朗制裁升级后,物资短缺导致伊朗油气田开发所需设备、原材料大幅上涨,从而导致在伊朗投资变无利可图,这也是迫使中国油企放弃伊朗的重要原因。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资石油企业在伊朗的合同金额约为140亿美元,而上述项目绝大多数尚未投产便被放弃,损失要远高于叙利亚。

四是苏丹。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不久,南北苏丹爆发战争,此后南苏丹又陷入内战。南苏丹独立后,由于局势不断恶化,中国在该地区投资的大多数油井就此关停。但与叙利亚和伊朗不同,由于中资石油企业进入苏丹时间很早,大部分项目已经收回成本,中资石油企业损失的主要是来自苏丹的石油进口,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中石油和中石化从苏丹进口石油的数量由2010年的21万桶减少到2013年的8.4万桶。

风暴不止,中资油企何去何从?

2010年底至今,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已经遭受了重大损失,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却远未充分释放,风暴仍在继续发酵,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很可能会进一步受损。

对于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当前媒体关注较多的是伊拉克,这主要与伊斯兰国的兴起以及中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大量投资有关,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拥有巨额投资,2013年,中石油从埃克森美孚手中收购西古尔纳1期项目的25010权益后,由中国石油公司操作的油田储量已经占到伊拉克油田总储量的31. 56%,中国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成为伊拉克油气上游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方。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的投资主要有中石油的艾哈代布油田项目、鲁迈拉油田项目、哈法亚油田项目、西古尔纳l期油田项目,中海油的米桑油田项目。此外,中石化也通过旗下Addax公司获得了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Taq Taq油田项目。

不过,与很多媒体普遍担心的不同,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的投资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的影响还仅局限于靠近叙伊边境的北方地区,而中国油企在伊拉克的投资,除中石化Taq Taq项目外,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南方,油田所产石油也主要是通过位于南部的输油管线和港口出口到国外,由于远离战区,中国油企在伊拉克的投资相对比较安全,伊斯兰国的兴起也很难卷走中国油企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

不过,与伊斯兰国的“折腾”相比,油价持续低迷可能会打破中东一些产油国政治生态的平衡,这将是中国油企在该地区投资需要面对的更大威胁。油价下跌在中东产油国引发政治动荡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世纪9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内战的爆发。在中东地区,物价、就业等民生问题往往是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2010~ 2011年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最初便是由粮价上涨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群众性游行示威运动。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中东产油国能够在地区乱局中获得免疫,主要是因为高t由价下财政殷实,有能力改善国内的民生状况。不过,经历过此次危机之后,中东产油国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迅速扩大,政府预算中的平衡t由价迅速提高。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一篇报告,除少数海湾油气资源富国外,2013年,绝大多数中东油气资源国的预算平衡点都要在90美元/桶以上,其中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预算平衡点介于100~ 120美元/桶之间,伊朗预算平衡点则要超过140美元,桶。2014年9月开始,国际油价开始大幅下跌,截至2014年12月22日,北海布伦特油价已从9月初的100美元/每桶左右降至58.31美元/每桶,WTI油价亦从9月初的95美元/每桶左右降至55.25美元/每桶。由于当前的国际油价已经远远低于中东产油国的预算平衡点,绝大多数中东产油国即将会出现严重的赤字问题。如果油价低迷持续,很多产油国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将会受到削弱,民生问题的发酵亦有可能将这些国家拖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届时中国油企在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必然再次受到冲击。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政局持续动荡,长期来看未显现缓和迹象,反而由于油价低迷,有爆发新一轮危机的风险。危机一旦爆发,石油企业的损失便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时,需要认真评估局势,注意避险保利。

实际上,不只是中国油企,欧美等西方油企也很难保护在动荡地区的石油利益。不过,西方油企在中东开展业务的时间都很长,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也比较了解,中国油企在该地区进行投资时,不妨密切关注西方石油巨头的行动,对于西方巨头刻意回避的国家同样不要报以太大希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