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的统一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7次
  • 评分4
  • 11
  • 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能否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对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含了两个向度,即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其中对人的活动及其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的关注构成其主体向度,而对客体的发展即对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和论证则构成了其客体向度。本文试图从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出发,寻求主客体向度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未来作出合理科学的展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向度;

客体向度;社会利益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由此可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与否,对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含了两个向度,即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其中对人的活动及其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的关注构成其主体向度,而对客体的发展即对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和论证则构成了其客体向度。因此,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出发,寻求主客体向度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未来作出合理科学的展望。

一、革命斗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教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学说时强调的是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革命的批判精神。恩格斯在晚年继续强调“: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分析论证了中国革命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主义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毛泽东在1937年8月在延安写了《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论述,尤其是他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哲学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成熟再到最终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无处不体现着革命斗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实践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尽管如此,由于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的严重失误,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遭遇严重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错误,科学分析原因,拨乱反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正轨。党的十三大以后,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再一次面临道路的选择,是走回头路,还是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建设和完善刻不容缓。由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实践推动的基本原理,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探索与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进入21 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每一个重大理论思想的提出和完善,都是以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据,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

三、人民群众心理诉求与

社会利益变化发展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呈现出“解放——致富——富强”的趋势,而人民群众的这一心理变化趋势是与社会利益的变化发展相一致的。“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源。”

1925年12月,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其中在对无产阶级的分析中提到,“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当时的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他们对解放的渴望是无可比拟的。只有这样的阶级才能成为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已由解放逐渐转向致富。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取代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关系,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中共八大决议里已阐述得十分清楚:“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经济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本质,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这一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纵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顺利实现,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也相应地从致富上升到富强。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苦难和屈辱中奋起,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步路都满是坎坷,但每一步路都有人民群众对梦想的追求,从解放到致富,再到如今的富强,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始终体现了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一理论体系必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不仅要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关键的是要使国家和人民获得最大利益。

一言以蔽之,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要把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与社会利益发展这一客体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5]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5.

[7]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2.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