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护理论文范文,护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9-08
  • 阅读量589次
  • 评分4
  • 64
  • 0

曹 敏

摘 要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极低体重早产儿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于生后12 h内给予单面光疗,开始后每天上午监测血清总胆红素,若光疗不能控制黄疸,可输白蛋白或血浆,直到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02.6 μmol/L。应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经鼻饲管喂养,延迟于生后48 h开始喂养,每隔3 h 1次。采用静脉营养或部分静脉营养,保暖,且均采用相同的静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黄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喂养前15~30 min给予多潘立酮0.3 mg/kg,3次/d,并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患儿生后第1,3,7,14天血清胆红素含量及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在第1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第3,7,14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黄疸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黄疸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膜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使用,能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改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潘立酮;非营养性吸吮;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57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医疗质量势在必行。这不仅能促进患儿的康复,也能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极低体重早产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e infant,VLBW)指胎龄<37周,体重≤1500 g的活产婴儿[1]。黄疸是VLBW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症状,是血清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导致,发生率达80%以上[2]。胃部的蠕动能促进早产儿黄疸的康复[3],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VLBW胃部蠕动。我科采用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VLBW黄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VLBW 100例,男50例,女50例。孕周(32.3±2.8)周。出生体重(1310±815)g。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胎龄(32.5±2.5)周;平均体重(1309±801)g;出生时间(25.3±5.6)h。观察组胎龄(32.6±2.7)周;平均体重(1313±806)g;出生时间(26.1±5.3)h。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合并症VLBW。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平均体重、出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综合性治疗。光疗:采用暖箱光疗仪,灯管距离皮肤40~50 cm,全身裸体遮盖生殖器和眼睛。于生后12 h内给予单面光疗;开始光疗后每天上午监测血清总胆红素。若光疗不能控制黄疸,可输白蛋白或血浆,直到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02.6 μmol/L。应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经鼻饲管喂养,延迟生后48 h开始喂养,每隔3 h 1次。采用静脉营养或部分静脉营养,保暖,且均采用相同的静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黄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及非营养性吸吮。具体方法:喂养前15~30 min给予多潘立酮,0.3 mg/kg,3次/d。非营养性吸吮。每次鼻饲配方乳、动静脉穿刺前或者足底采血时,鼻饲过程中及其后给予早产儿吸吮已消毒未开孔的、用胶布固定好的无孔橡皮奶头5 min,每次共吸吮15 min,7~8次/d。操作后,护士收拾用物,洗手记录,取下奶嘴。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第1,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消退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窒息、呕吐、胃潴留、坏死性小肠结膜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第1,3,7,14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比较(表1)

注: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3,7,14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比较,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7,14天观察组早产儿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比较(表2)

3 讨 论

本文研究了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VLBW的疗效。VLBW发育不完善,体质较差,发生黄疸时一般用蓝光照射治疗[1]。良好的辅助措施能促进VLBW患儿的康复。

多潘立酮是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胃和食管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食管张力,抑制恶心、呕吐[4]。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患儿口腔满足感,安抚患儿的情绪,提高对医源性刺激的耐受性;还能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成熟及改善早产儿生理、行为。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潘立酮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使用,能促进VLBW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改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而且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显著提高了VLBW黄疸的治疗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产生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5]。胆红素的代谢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密切有关,尤其与胃肠蠕动有关。胃肠蠕动不佳会导致胎粪排出或排空延迟,胆汁淤积,将导致胆红素升高。尤其是胃动素,是调节消化间期胃肠复合肌电活动的主要激素。胃泌素水平的异常,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预测及干预的可靠指标之一[6]。肝脏是灭活与清除胃动素的主要脏器之一,VLBW因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胃动素清除能力低而导致胃动素水平异常升高。加上未结合胆红素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分泌紊乱而刺激胃动素的异常分泌。胃动素异常分泌,就会导致胃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清总胆红素异常升高[7]。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的再吸收[8,9],也能减少VLBW腹胀、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

VLBW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合并症多,出生后应按高危儿进行监护处理。应注意引起血脑屏障开放的危险因素(如缺氧、酸中毒、饥饿、寒冷、感染、低蛋白血症等),适当放宽光疗指征,对VLBW生后24 h内开始光疗[10]。同时辅以多潘立酮和非营养性吸吮,能达到改善VLBW黄疸和并发症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Stumpf KA,Thompson T,Sánchez PJ.Rotavirus vaccination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t discharge from the NICU[J].Pediatrics,2013,132(3):662-665.

[2] de Halleux V,Rigo J.Variability in human milk composition:benefit of individualized fortification in 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J].Am J ClinNutr,2013,98(2):529-535.

[3] 郑丽阳,郑本端,高晓红.极低出生体重黄疸早产儿NICU治疗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3:72-73.

[4] Rerksuppaphol S,Rerksuppaphol L.Randomized study of ondansetron versus dom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J].J Clin Med Res,2013,5(6):460-466.

[5] Alemi F,Kwon E,Poole DP,et al.The TGR5 receptor mediates bile acid-induced itch and analgesia[J].J Clin Invest,2013,123(4):1513-1530.

[6] 王艳瑜.胃动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7] 王盛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2012,27(7):88-89.

[8] Wallenstein MB,Bhutani VK.Jaundice and kernicterus in the moderately preterm infant[J].Clin Perinatol,2013,40(4):679-688.

[9] 李秋芳,汤 弈,俞晓明,等.早产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9):851-853.

[10]杜岚岚,高薇薇,李 恺,等.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3,28(4):30-33.

(收稿日期:2013-11-25)

(本文编辑 崔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