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Syua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84次
  • 评分4
  • 14
  • 0

马应全

(青海省门源县阴田乡寄宿制小学 810300)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强调实现人的潜力最大开发,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2、发现教学的理论,强调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指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3、现代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当前我们面临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二、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动机需求,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我们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动机需求,在学生身上形成高涨的情绪,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冷漠态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贴近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知背景,利用各种手段与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2、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创设学生的认知需求与自身已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新问题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使思维得到飞跃,注意精心创设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情感和动机需求,从而启动他们自主探究的动力。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做到课堂开头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的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40 分钟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设立兴趣小组,学生是好动的,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乐于参加数学学习,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5、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中,师生通过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信息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信息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由教不断向学转化,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6、适时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期望激励,如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多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二是发掘其“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三是成功激励,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品赏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支配的意识和能力,并能主动介入教学过程,影响课堂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中,复习铺垫是最常见的形式,从新的教学理念看,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空间,对发展不利。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转向情感诱导,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性领域,导入时应强化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今天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

如“平均数”的教学,我们用拍球比赛导入,学生讨论怎么比,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各组选几名代表,比赛结束后,记下每位学生拍球的次数,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教学。

这样利用学生对开展比赛活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之中,问题在拍球比赛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学生好像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进行一种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2、让学生从探索——发现中经历新知产生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自主学习应集中地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应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地探索与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按如下几个程序教学:①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有关知识,找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②让学生讨论应先研究哪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看年历片)③让学生仔细观察年历,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④小组汇报。⑤观察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讨论研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寻找规律。启发学生树立“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的假设,验证假设。⑥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出学生认知模糊和未知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你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习活动,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树立假设,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会和什么有关?你准备怎样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展开讨论,你是怎样得到这一结论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3、设计开放式习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

以往,封闭式题型被教师们奉为法宝,大量的、重复性的式题虽然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但却使学生思维僵化。而题型的适度开放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广阔空间。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进行练习时,可给定学生一个面积数如24 平方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又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48、填空( )+( )=34等等,这些开放式习题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像在“时、分的认识”这样的内容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钟面,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设计的习题具有的优势主要在于:①由于题型的开放,有利于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巧。②由于设计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生可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③寻求答案的过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和课堂练习等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动力和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发挥的,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习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1、注重教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提高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学。便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与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又如:在对一章或一学期内容进行复习时,可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或思路进行系统整理,教师只适当引导和协助。总之,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越开放,“先学后教、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这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直观材料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使学生在大量的、充分的感知中,建立完整、深刻的表象,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应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抚摸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用纸折叠长方体,用小棒制作长方体框架等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其本质。

3、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而同学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意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因此,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小组作用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给每组提供若干个体积为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他们自由地将这些小正方体拼成各种不同的大长方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出主意、有的摆、有的负责登记摆好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数据。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最后,让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进行总结汇报。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了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研究成果

通过探索与实践,在中高年级形成了“先学后教,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了,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以前科学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创新素质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中,学生活动不好控制。

2、有时不能按教材要求完成当堂教学任务。

3、学生发展不平衡。

4、未能较好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