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立足动态想象提升思维水平——“认识长方体”练习课教学及思考

  • 投稿吴寒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79次
  • 评分4
  • 72
  • 0

江苏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 王玉峰

新授课上,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与具体特征结合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时常出现错误,阻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基于此,我对“认识长方体”一课教学的巩固练习做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认识长方体棱的基本特征

师:展开长方体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学生猜测4条、8条,并想动手剪开试试看)

师:如果只给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如图1),想象一下,该怎么剪?

生1:先在图形四周标出数,能标出7对数,再两两合并成一条棱,能剪开7条棱(如图2)。

生2:一共12条棱,中间有5条没有剪开,所以有7条棱是剪开的。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明确地认识到长方体有12条棱这一个特征。想象一下,剪开长方体的哪7条棱呢?

生3:上面剪开3条,下面剪开4条。

师:现在我们来剪开,看看是不是大家猜想的那样。

……

教学片断二:认识长方体面的基本特征

师(出示印在网格上的平面图,如图3):判断这些图,想象一下哪些可以围成长方体,哪些不能?

生1:图①中缺少一组完全相同的相对面,不能围长方体。

生2:图②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可以围成长方体。

生3:图③中缺少一组相同且相对的面,不能围成长方体。

生4:图④中两个面相交的棱不是一样长,不能围成长方体。

师:现在大家动手操作验证一下。(生动手操作)

师:通过想象和验证,发现是否能围成一个长方体要考虑什么?

生5:看相对的面和相邻的棱是否相等,还要看相对面的位置是否合理。

……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物体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建构,即‘物体表象——抽象——表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从表象过渡到抽象,再从抽象内化为表象,动态想象在其中起了一个关键的桥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动手操作当作主要环节,过早地让学生进行操作,于是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动态想象,使操作失去了应有的思维价值。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立足动态想象,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

1.挑战思维,激发动态想象

对于立体图形的立体性而言,学生对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构清晰、稳定的表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片断一中,设置如何剪开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逐步深入探究,使他们一步步地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从面到体的立体空间,实现表象和抽象的过渡。

2.观察猜想,发展动态想象

观察和猜想犹如鸟儿的两翼,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在培养空间能力方面,学生欠缺的是观察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视觉符号与图形概念建立有效联系,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发展动态想象。如教学片断二中,呈现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其目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而后让学生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针对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时,发现了边数与棱数之间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长方体剪开和展开的想象过程,建造了由体到面再由面到体的学习环境,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经历过程,内化动态想象

动态想象既是一个数学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化思考,对动态想象实现必要的内化过程。如教学片断二中,在网格上展示长方体的安排,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在头脑中构建从面到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长方体面这一特征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想象和判断的过程,并建立了全面、有序的思维模型:如何围成一个长方体,既要看对立的面和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还要看相对面的位置是否合理。

总之,动态想象是数学思维的催化剂,教师要从理念上有所重视,更要在行动上多加关注。唯有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智慧在课堂中茁壮成长。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