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英语论文范文,小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041次
  • 评分4
  • 75
  • 0

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吴盈盈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氛围,引导学生用任务原则来表达和使用英语,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语言交际性的功能要求表达者能够通过交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信息,灵活使用英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以听说为主,鼓励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任务来交流合作,活化英语学习认知过程,提高学生语言的使用能力。

一、自由交流:鼓励学生主动言说

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轻松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相互间的平等交流来体现,从而享受语言表达话语权和支配权,激发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的自由交流,能有效深化课程教学的和谐情境,让学生能够更为灵活自由地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围绕语言表达话题,尝试运用演讲、说唱、角色模拟等方法来相互表达交流,形成畅所欲言和争先恐后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语言表达话题,组织好彼此之间的讨论交流,允许学生运用争辩的方式来激活自身的英语学习认知思维,深化认知感悟。这样自由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知。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由表达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兴趣。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2“ In a toy shop”中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围绕“Which toy do you like best?”和“What do you want to give your classmate on his birthday?”来主动交流;要求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运用自由对话的形式,围绕“What is it?”和“It’s a (an)...”等句型主动表达,以此来深化认知感悟。这样的自由交流,能让学生深化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感知。

二、任务探究:增强学生理解体验

英语课程倡导运用任务型原则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任务中,主动表达,增强语言的认知体验。运用任务探究来活化表达交流,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定的学习任务,建议学生通过发挥集体的学习力量和智慧来主动交流。任务设计要能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来设计一定的学习探究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让学生有一定的任务主动探究欲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同伴、小组、角色等方式来相互讨论,形成一定的学习认知体验,有深刻的认知感悟印象。

任务探究模式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载体形式。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中的“Listen,read and say”教学中,教师不妨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围绕“Can you guess what does Ben like best?”和“What do you want to say Ben?”来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深化认知感悟。这样的任务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得以暴露,便于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三、师生对话:规范学生表达思维

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也正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师生对话的互动交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品质。指导对话,更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表达思维。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应该以观众的身份来推动学生唱好主角戏,多深入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多运用诱导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建议学生就自己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主动和老师交流,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针对学生与教师对话中的问题和精彩之处,一一予以点出,让学生能够体味到教师的用心。像在“How to make good friend”的对话交流中,教师可与学生通过交换彼此之间的观点,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更为直观和准确地发现学生的交友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师讲生听单一模式的有益尝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认知潜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教师用自己的主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设和谐情境,优化互动交流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需要。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