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索创新农村中心校的“1+X”特色数字校园

  • 投稿甲鱼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51次
  • 评分4
  • 26
  • 0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由1所中心校和4所完全小学构成,分布在黄村卫星城各个地区。基于学校现状,北京市特级教师、百杰校长郝素梅校长提出了“1+X”的管理模式,即以中心校为龙头,统一规划,典型带动,分层推进,均衡发展。这种模式应用于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认可。

基于学校的信息化特色和“1+X”管理模式,学校确定数字校园“1+X”的建设内容:数字校园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关注者等多样化的X角色通过数字校园身份系统、认证系统等基础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根根经线,促进多校区的“一体化”;数字校园中的教研需求、沟通需求、管理需求、资源需求等多元化的X需求通过数据互操作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根根纬线,实现应用的“多样化”;这些各种“颜色”的经线和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点就成为一个个应用“X”,这些应用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按照需求形成各种图案,这就形成了“1+X”数字校园平台。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要建立一系列管理、教育、教学、沟通等方面的应用,学校的建设重点是把这些应用点关联成线、成面,逐步深化,最终形成一个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及尝试

在“1+X”数字校园建设中,实现服务器云、统一身份认证等基础后,核心需求是解决一校多址的问题,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等跨校区的统一。

学校建设了具有工作流管理核心功能的OA办公系统,高效地解决了办公效率和规范管理问题,使各种通知公告上传下达时保证了质量和效率。其中,电子公章系统使各校区管理人员再也不用为传递材料而奔跑,校园通系统实现了即时通讯和应用管理的功能,使身处不同校区的教师能够快捷地传递信息和文件,以方便沟通。

教师备课系统把分散于不同校区教师的教案集中在了一个平台上,可根据学科、年级等属性进行管理,利于同年级或者同学科教师间相互参考和学习;资源系统把教师备课的资源也都汇聚在了一起,并和备课系统关联,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教师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可浏览这些资源并分析应用这些资源形成的视频课例。这些系统解决了教师分散、无人交流的问题,形成了人员多、力量强的“虚拟大教研组”,促进了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将进一步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舞台。在学生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利用班级评价系统对各校教学班进行评价,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建立统一的网上班级,利于辅导员在全校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通过网络,学生们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同学并不局限在自己的学校,在其他学校也有自己的同学,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这些应用建设使具有地域分散特征的多校区学校在网络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各校区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办学的质量。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1. 应用项目围绕核心问题建设

在解决管理问题时,我们部署了OA办公系统,并从原来网站模式的通知系统发展成具有工作流系统的流程自动关联系统,实现了信息找人,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同时,工作流也促使各部门对自身工作进行梳理,实现一般工作的流程化,减少盲目性,体现工作管理的严谨和规范。

互动反馈教学项目也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特色项目,主要是研究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的驱动,我们在原有一所学校一两套系统的基础上扩大至全校所有班级全面应用,并采用统一学习整合中心系统把各种信息管理起来,提高应用水平。与之相关联的电子备课系统,完成了小学6个年级的单元、课程、知识点的录入,教师们已经上传了教案1387篇。目前,电子备课系统 “从点到面,以面带全”推广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上述应用系统建设紧密结合需求,所以建设后教师能很快自觉地应用起来,并体验到建设效果,进而提出了更强烈的深入需求,客观上更好地促进了数字校园的深化建设。

2. 应用建设围绕“1+X”思路分步建设

学校数字校园基础项目建设突出统一,包括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应用中心、消息中心等基础项目。它们和市区的项目能够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避免信息孤岛情况的出现。应用建设则从需求出发,根据情况,突出分步、关联、应用、深化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逐渐探索、提炼而成的,我们从学校原来进行的电子备课教学管理实践中开始了学校“1+X”数字校园建设的思路探索。

备课系统刚开始运行时,突出了集体备课的主备和减轻教师负担的复备,使用简单,教师喜欢。之后,我们适时推出资源库系统,教师的课件、微课都能上传并和教案关联。有了资源,我们推出“授课系统”,教师利用教室里的大屏即可方便地调用自己的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公共资源。随后,我们引入课例分析系统,教师能相互评课、相互学习了,还能方便地看到其他教师的教案、课件,并能为我所用,这样就在便捷的应用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如此一个个点、一个个“X”就形成了一条线,即教师的教学业务支持线。

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就有很多体会、反思,我们适时推出教研系统、论文系统,给教师充分的展示平台,并部署“教师获奖统计系统”统计教师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已经开始规划“教师评价系统”。这些“X”就又形成了另一条线,即教师的教研成长线。这样的线、这样的“X”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圈,即我们规划的教师平台。

学校依据需求驱动,从需求中来,分步建设,项目关联,围绕特色思维驱动,形成了“1+X”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我们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通过各项目的二期建设、三期建设继续完善现有项目,建设新项目。如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无线网络项目促进学校应用向移动应用推进等。这些建设都按照“1+X”的思路进行建设,避免大面积建设、大量应用同时推进易造成师生的无所适从,造成每一个项目都不会有深入的实践与发展的被动局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很快,这样分步走的思路也保证了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建设和应用数字校园过程中的思考

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首批实验学校,连年获得“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一把手引领,把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实验,我们还要勇于实践,科学实践,不等不靠,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校的作用。建设过程中重点实施,项目分部门进行,全员参与,才能有建设的成果。

“1+X”数字校园既包括应用项目的“1+X”思想,也包括建设中的“1+X”建设思路,使学校在原有信息化特色基础上,通过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凸显信息化特色;通过以教育科研为引领的活动,推进信息化应用的研究;通过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典型学校和典型教师、学生的带动,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建设“1+X”数字校园,搭建网络上的学校,形成不同校区的统一展示、活动平台,解决了一校多址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使数字校园成为我校办学经验、办学理念沉淀的途径,并能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办学特色。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一,该校结合学校一校五址的校情,基于“1+X”管理模式,通过数字校园建设搭建网络上的学校,形成了不同校区但统一展示、统一活动的平台,解决一校多址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第二,总结提炼出了“1+X”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该模式体现在“1+X”数字校园平台、“1+X”建设方法,抓住关键业务的信息化迁移,提出了点、线、面联动推进的建设方法。例如,学校从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教师获奖统计系统等,到教师评价系统,形成了教师的教研成长线,具有重要的推广和示范价值。第三,面向教学应用,重点突破。以互动反馈教学应用为切入点,在原有一所学校一两套系统的基础上扩大至全校所有班级全面应用,并采用统一学习整合中心系统把各种信息管理起来,提高应用水平。敢于切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流程,并适时向纵深方向发展。第四,立体、生态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基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环境建设,进而打造学校信息化特色、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持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切实推动基础信息化工作,展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即基于技术系统建构之上的学校应用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的增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