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创新人才培养反思中小学慕课的发展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39
  • 0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孙 众

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各国正为这个时代培养富有竞争力的人才而不断深化着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在线学习的一种形式,慕课(MOOCs)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作用,让很多成年学习者藉由慕课加入到全球化的学习领域里。现在,中小学生也出现在这个队伍之中。比如,12岁的巴基斯坦女孩尼娅兹(Khadija Niazi)亮相2013年达沃斯论坛的在线教育圆桌会议,她去年学完了多门慕课课程;国内聚集了众多慕课学习者的果壳网也曾对在线用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利用国外公开课进行学习的人群中,有20%是中学生。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慕课已经不再只是面对高等教育和成人学习者,它也会给基础教育和青少年带来新的学习机会。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慕课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会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什么样的契机呢?

从中美对比来谈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我们先以中、美两国为例,来看基础教育人才的方向。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提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1]。2010年7 月2日,美国推出了计划于2014年实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s (以下简称“共同标准”),作为美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标准,其宗旨是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公民,提升国际竞争力[2]。两国表述方式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培养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是相同的目标。

那么,创新人才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最简单的表述就是,让学习者成为创造者(creator),而不是消费者(consumer)。如果用认知目标来说明的话,学生要少利用强化记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而要多用分析和创造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进行决策、付诸行动。

传统学校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缺失

从大方向上来讲,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方向都是对的,可是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时就会发现,两国提出的口号与实际行为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相反的。美国“共同标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好升入大学和就业的准备”,而中国则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由此可知,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变成了以升学和就业为主的教育,偏向于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高喊培养创造力的同时,还是要用考试来衡量学生。这种在国家导向上很难调和的矛盾,变成了传统学校教育的两难处境,于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里,越是像科技、艺术、文学等可以体现学生创造力的学科,越是不被重视,而在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用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创造力难以在考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传统教育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变得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教育里的创新人才培养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技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受到的制约

当技术应用于教育时,从教的角度上,就要体现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或者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在学的角度上,就要体现在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字时代下的创造者,并且以很低的成本实现全球性的发布与交流。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使在传统学校环境下,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本越来越低,便利性越来越强。比如,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多种数字故事创造工具、音频视频创意工意、思维表达工具、合作交流工具,他们具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时代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但是,由于前面所分析的传统教育体制中课程目标与评价现实的分歧,导致目前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们更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传递信息,用PPT、动画、音频和视频来帮学生成为信息的消费者,用课件、视频等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操练,这不应该是技术应用的本质。

慕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吗

慕课诞生于高等教育领域,它天生带着开放、低收费、全球化、大规模等特点,因此给受到地域范围、经济条件、交流群体、师资力量等限制的学习者们,带来了教育公平和全球化学习的可能性。它极低的入学门槛、相对自由的学习安排,不仅给了成人终身学习的可能,还向中小学生打开了按需学习之门。而且慕课的出现,会对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传统的学习观,甚至对学习机构本身的变革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正如在这个时代同样很有特色的其他技术一样,慕课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如质量、适应性、本土化、人际交流等。过度地关注慕课本身,实际上是走到了以前教育技术极力批评并要摒弃的状况,那就是对某一种技术的作用过度放大。教育技术界一直以来就强调,不存在唯一媒体,也不存在万能媒体,正如人类百年前所经历过的电影教学,几十年前的幻灯投影教学,十年前的网络学习,近几年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都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教育的最佳解决方案。慕课也是如此,它只是一种依托了新兴技术手段而产生的学习方式,是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探讨慕课的前提就是,要站在一定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慕课。因为技术的本质是要为教育服务的。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为教育带来新的达成方式和新的呈现面貌。但是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且是人的长期的、累积性的、从知识到情感到价值观的养成,所以单纯一个慕课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新兴技术,都不可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解决方案。

新兴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何在

无论是慕课,还是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当它们出现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以后,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和领域内的研究人员,都要重新定义技术和人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地思考:技术的应用真的是在帮助学生就业升学,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视野和领导能力?

可以说,目前各国应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都犯了错误,那就是都在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而没有触动教育模式。我们常常高估了技术的短期效果,而忽视了技术的长期效应。新兴技术被看成是改造课堂、改造教学的技术,而不是优化教育的技术。结果导致当前技术的变革都是以课堂为依托。在课堂里面,太多的技术加入进来,如电子书、电子白板、iPad等,然而成本的提高,带来了对应的效益了吗?如果我们还是拿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的质量,那么技术就不可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不需要技术也可能考出高分,但是没有技术,培养全球化创新人才的成本却会大大提高。因此,在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后,教师职能肯定要有所转变,应该需要产生学校层面的重新组织建构。以慕课为例,很多人因为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一流高校的在线学习而兴奋不已,这的确是慕课充满诱惑力的一种表现。然而,归根结底,它还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习真的需要上课才能完成吗?学习真的需要有一位教师在讲,其他同学和你一起做作业,有人给你打成绩才能实现吗?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因为有机会上一门好课才能有所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真的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笔者几周前与美国Oregon大学的赵勇教授进行了交流,赵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正在主持的一项全球教育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在线学习平台OBA。这是一个类似慕课的开放课程平台,但它与慕课在设计理念上有三个比较大的差异。

第一,OBA是开放性的国际性平台,全世界任何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上课,或者开课。这一点就与慕课的教师来自“精英大学”的定位有所不同。因为在OBA的设计理念中,没有永远的教师和学生,而只有初学者和专家。专家是信息供给者,初学者就是信息接收者。因此,学生的角色是灵活变化的。一个注册用户在一门课程里可能是学生,是初学者,但在另一个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他就可以自己开设一门课,成为教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而他是不是合格的专家,就看是否有人愿意购买他的课程,这就引申出了OBA平台的另一大设计理念,交易性。

第二,OBA是一个自由的课程交易平台。任何一个用户,即使是中小学生也可以制作并发布课程,每一门课程只要有顾客就可以进行交易。课程上传者来设置每门课程的价格,学习这门课程的人只需要付款就可进行学习。

第三,OBA上的课程是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以物理课的并联和串联为例。在传统课堂环境,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上一节“好”课,比如,用动画演示电路图,让学生进行网络即时测试来检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结果是教师讲解到位,学生练习深入,环环相扣,每个阶段都很好。那么这样就能实现技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了吗?如果是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真实生活中的灯光效果,自己去买一些电阻、灯、线等,然后来设计灯效,再画出电路图,解释其中的电路实现方式。赵教授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一个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

因此,这种面向中小学的在线学习方式就是打破了以升学和就业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而变成了以内容创造者,领导力和创业精神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且从学习观的角度来看,学生也不是永远的被动接受者,在某些领域里,他们就是专家,就可以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数字化的内容创造。当然在这中间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从长期来看,技术是可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慕课。慕课是一种新兴技术,并且会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补充以及挑战。然而我们还是不要过分地高估任何一种技术的短期效应,而低估长期效应,过分重视技术对于教学的意义,而忽视了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慕课如此,其他亦然。技术的根本作用还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怎么用,如何用,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技术的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edu.cn/ke_cheng_775/20120117/t20120117_733119.shtml.王健,刘恩山.课程研制视角下的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评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 (7):52-5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