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师阅读的真正价值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23次
  • 评分4
  • 26
  • 0

高江海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在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以及思想大师们。然而从眼下情况来看,教师的阅读不容乐观。我曾对四所教师人数在50人以上的学校中小学教师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是:阅读报刊的教师为36%,阅读名家作品的为18%,阅读科普类图书的为6%,还有40%的教师很少阅读或者不阅读,其中有近50%的教师选择的是网上阅读,只有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选择纸质阅读。现实生活中的教师阅读现状的确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的消遣性。具体表现在以消磨时光为目的的浅性阅读。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教师根本不理解阅读中外名著的实际价值,甚至面对图书馆上万本书而觉得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以为当教师能够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我曾接触过数名“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上学期间只熟悉数理化解题技巧,对文科东西基本排斥。参加工作后,年复一年地在公式定理上写写画画,从不花时间去阅读,很少与文字打交道,提笔忘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偶尔也翻些报刊,无非是想消遣而已,难怪连年终总结也从网上下载。还有这样一所学校,每年订阅的教学期刊除了几位年岁稍大的教师阅读外,大多数年轻教师只去浏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一类的刊物,对专业性强的刊物很少阅读,此种现象绝非个别。教师不能系统地精读名著,只是蜻蜓点水,人生的品位,自然也就低得多了。曾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与工资有什么联系?”当下,有不少校长在呼吁教师要读书,可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没有书卷气,还有什么当教师的底气,还怎么能称得上合格教师?

第二,阅读的功利性。表现在阅读的目的直接为学科教学服务。有的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副业,能应付过去即可,表现在阅读上,则是把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遇到生字需要字典,课文分析需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倘若不是一线教师的话,连工具书也没有必要去阅读。只要稍加留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图书馆里的字词典和教参很少能长久地放在书架上,而那些名著和科普类的图书则是束之高阁,布满蛛网灰尘,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师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书对教学有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处,有助于自己的职业需求,读其他书不仅浪费时间,短期内看不到有什么价值,倒不如看看股市行情、玩玩游戏、聊聊天更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收入,如是,读书有什么用?

第三,阅读的追时性。表现在弃纸质而趋网读。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患了网络依赖症,当你走进校园之后,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教师“低头族”,他们在走路时看手机,甚至开会时还在上网,蹲厕所也在网上,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交友,一刻钟也离不开网络,成了典型的“网虫”“网癖”。在这些教师看来,网上阅读是最便捷的阅读,不需要携带书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选择阅读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让他们惊叹不已。殊不知,许许多多的网上读者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浅阅读”的深渊,他们很少去深入思考,根本不去思考文章字词句,从不推敲其结构的优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言情小说的风花雪月上,至于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少去思考。这种阅读,显然忽视了纸质文本以其传统的优势让读者在反复的品悟中升华精神,可以使读者将自己的即时感受加以批注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可以培养人们的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把阅读当作了消磨时间的寄托。

第四,阅读的拒斥性。表现为有的教师从不阅读任何课外书。在一些教师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任何意义的活动,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收益,倒不如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商业活动。倘若你稍加留心的话会吃惊地发现,有个别教师一年不进一次图书馆,从不翻阅报纸,即使是新闻,与自己无关看不看都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阅读体验也觉得很正常,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抛在九霄云外,甘心堕落为一个社会人,与无知为邻,向愚昧靠拢,背离了自己当初在师范读书时的“学高为师”的明训,何谈为人师表?

一、阅读:情感不再荒凉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卡莱尔也说,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一名教师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阅读一本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且高尚的人进行促膝交谈,书中人物所呈现的道德思维、职业观点以及他们人生的追求,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寻找偶像,寻找知己,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或歌或悲,或喜或怒,去体悟生命长河中的高山流水,品味人生岁月中的苦辣酸甜。记得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教语文的张老师特别喜欢读书,鼓励我们去读书,他每次上课之前,利用三分钟时间给我们讲起书中的故事,讲得大家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个时候,我通过阅读知道了“水浒”“三国”“聊斋”;知道了莎士比亚、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体会到了“高玉宝”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泪,摸到了“荷花淀”的芦苇。即使在将要参加高考的紧张岁月,我还读了《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到了大学,又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学期二十本书的目标,期末保证完成。遇到特别喜爱的书,那真是废寝忘食,如《啼笑因缘》《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参加工作之后,我又认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人生》等名著,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时而高兴地欢呼雀跃,时而悲伤得泪流满面,时而为英雄的壮举热血沸腾,时而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义愤填膺。通过阅读,保尔那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勉励我在三尺讲坛无怨无悔;鲁滨孙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我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主人公的离合悲欢告诉我如何来面对家庭、面对人生。我从小说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来面对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表白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阅读:远离职业倦怠

阅读是教师遏制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从阅读量的多少可以知道一名教师是否存在倦怠和倦怠的程度高低。我们知道,职业倦怠是扎根教师身上的一种顽固疾患,不想办法医治,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且像瘟疫一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专家对教师职业倦怠提出过许多遏制办法,我以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他今年48岁,教书已经25年了,现在仍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问他教书的感受,他这样说了一番话:“每天是学生、家长、校长;每天是备课、批改作业、考试;每天是教室、宿舍、办公室。教师就像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了他的话后,我认为他是一个职业倦怠症重度患者,我问他:“除讲课之外,你平时都看点什么书?”他说:“有十多年不看课外书了,觉得看那些没用。”我告诉他:“建议你每天读点书,最好是名著,一年后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其实,教师要想使自己精神充实,生活有幸福感,不至于在荒漠上空度人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首先,阅读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不阅读的教师,他的思维空间是一本教科书、一摞作业本,眼睛紧盯着柴米油盐,经常阅读的教师思维空间则是遥远的古代、广阔的宇宙、四极八荒、天涯海角,历史人物、英雄史诗、善恶美丑、苦辣酸甜在心中涌动,他的思想会变得丰厚充实。其次,阅读可以使教师找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窃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坚强不屈的保尔,还有富贵不淫的苏武、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坚挺脊梁的鲁迅和朱自清,都是文耀眼明星,他们都有着无数的跟随者,反复品读英雄故事,会使你超凡脱俗。最后,阅读可以使教师知不足而自强。教师如果放弃阅读常常会变得自满自足,会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自卑感也会荡然无存。一位智慧的教师,常常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广泛吸收前人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既宽又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诺“学高为师”的铭训,不断地为生命注入活力,集中精力去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如此还会职业倦怠吗?

三、阅读:丰厚教师底蕴

中小学教师是事业的传递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使之成为事业的栋梁。唐朝韩愈曾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就是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的教师孜孜不倦地传授,才得以源远流长,一脉不断,而传播这些文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则是师生的广泛阅读。

我以为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的传承责任。教师要使学生熟悉并践行人类的优秀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规范,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对其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修养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位高明的教师,不是靠说教来告诉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而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提升自我。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学期开学我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诸如《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红岩》等,这些都是学生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就人生美德,具有爱国情操,凸显昂扬锐气,充盈浩然正气,展现广阔胸襟,实现人生修养的飞跃。

第二,知识的传播责任。向学生传播知识是教师一以贯之的历史责任,它包括让学生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综合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沟通交往知识和对问题的研究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位教师依靠在师范院校学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担负起传播知识的重任。试想一下,教师凭着在学校阅读几本书(况且有的教师在学校并非优等生),在岗位上又不去刻苦学习,本来不多的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消失了许多,以此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厚阅读积累的学生,并给他们传授知识,岂不是误人子弟?教师要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就必须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品行潜移默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教师是品德高尚、知情达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化身,其言行举止都是做人的楷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除了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之外,还必须是道德的模范。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加强自身修养,承继先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范:陶行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孙维刚对事业的执着,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所表现出的大爱,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这些都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标识。教师在日常阅读和长时间的精神历练中养成的关心他人,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必然会潜移默化,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石。

总之,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担负着促使民族兴旺、祖国发展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教师必须坚持自始至终去读书学习,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满怀信心地传递下去。面对现代网络阅读的冲击,教师不可轻易地排斥传统阅读,任何形式的“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都会助长教师的思维惰性。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就必须博览群书,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让书籍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作者单位:河北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