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育切忌因“浪费”而自误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62次
  • 评分4
  • 60
  • 0

娄小明

一边是电视台中贫困山区孩子举着火把上学校的报道,一边却是周边某些学校的“壮举”:某校花费一百万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某校花费巨资聘请logo公司设计校徽,某校高薪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学,某校举办新年庆典晚会租用了十几万元的舞台设备。当然,这些举措和一些动辄花费几千万进行改建的学校相比已经是“毛毛雨”,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一些学校的工程质量却让人不敢恭维。一场暴雨过后,成片的涂料往下掉。几天高温曝晒,大量的地砖变形损毁。有的校舍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更有某些贫困地区学校,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创建任务,居然把社会捐助来的教育经费用于“门面装饰”……这种种浪费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其实,不仅是这些显而易见的浪费,某些看似微小的浪费也消耗着为数不多的教育经费。某些地区使用了循环教材,但是由于学校缺少消毒设备,书本装帧质量不高,这些教科书的重复使用率并不高。某些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但还是要求教师手写教案,原因是个别教师有网上抄袭的行为。领导认为,手写一遍总比网络下载要有效一些,所以只能浪费纸张和教师时间了。某校学生就餐采用统一配送的形式,一部分学生吃不完,留下很多剩菜剩饭。某些学校编撰了校刊,内容包括教师的论文和学校简介等,并把这些刊物下发给学生,但是这些刊物学生看不懂,家长也不看,最后只能送到废品回收站了……不要认为这些浪费小,由于涉及的师生人数众多,其浪费的数量也就很可观了。

还有一些浪费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例如:某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读书、写论文、家访、后进生调研、课题研究、科研活动、班容班貌创建、组织各项班队活动等,老师们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但是又觉得好像什么事都没做成。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了许多学习量,美其名日为整合课程;组织了许多校内活动,倡导让孩子们享受自己的“节日”;布置了许多家庭亲子作业,让孩子在家校共建中幸福成长……让孩子们全天候处于“学习”状态,结果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一大堆,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长此以往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这样的教育现象使我们在物质上还没有富裕就已经学会浪费了,在精神上还没有博大就已经消耗于琐碎了,在文化上还没有充裕就已经学会虚掷了……

那么这样的浪费我们应该如何破解呢?

1.那是某些教育思想的误读,需要我们重新解读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一度响彻教育界上空,于是人们对“富教育”有了自己的解读:校舍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办学条件逐年提高,家长竭尽一切财力供子女上学……人们把“富教育”建立在物质层面。但是拥有充足的财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呢?美国经济学家柯兰德说得好,“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原理,它可以表述如下:为了获取更多的某一物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物品。”也就是说,在初始阶段物质财富可以促进精神财富的获得,但是达到了一定阶段,过多地追逐物质财富,可能对精神财富造成损害。有一个现象很有说服力,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家庭难以消费肯德基快餐,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家长坐在边上看孩子津津有味地啃鸡腿,孩子享受物质财富,家长享受精神财富。有些电视媒体专门报道了这个现象,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做法是一起吃鸡腿,一起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这个案例来看我们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具体做法,是否看到了偏颇和谬误呢?在上海地区曾经有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穷养儿富养女”,认为男孩应该穷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儿应该富养——使孩子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由此可见,穷教育有穷教育的优势,富教育有富教育的长处,一味地采用一种教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那是教育智慧的缺失,需要我们追求“最优效率”

人们一度认为教育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的有效性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于是我们发现,过分地追求教学“效益”,导致小学生的书包重量非但没有减,反而越来越重。我们不能否认教育的“量”的训练能够带来“质”的提高,但是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克兰德认为,“生产效率是在某一确定水平的投入或资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高的产出。”因此,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势必使他们的营养过剩,最终排出“脑”外,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消耗显然是对教育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的。

3.那是教育民主的失落,需要我们建立协商机制

笔者曾经带学生到新加坡休学旅行,发现孩子们在吃自助餐时会拿取过多的食物,吃不掉就剩弃在一旁,给对方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虽然带队老师教育多次,但是成效甚微,原因在哪儿呢?笔者回校后发现,一些教师饭后也会剩下较多的饭菜,学生们看在眼里,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浪费食物的习惯。一位老师因为天气热,随手拿一本书就扇了起来,孩子们看在眼里,怎么还会珍惜循环教材呢?有时候,我们的很多教育浪费都来自于集权。试想,当我们拥有教育的决策权,还会有许多不合格工程仓促上马吗?当教师拥有否决的权力,领导的一些功利性行为还能畅通无阻吗?当学生可以质疑教师的行为,教师还能我行我素吗?对此,某些国家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在校舍建设方面的,英国的学校首先是征求周围居民的意见,然后申请政府审批,接着校方监督工程,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这样工程建设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在质量上和功能上都能得到保证,从而杜绝恶意浪费,重拾节约勤劳的民族美德。

4.那是教育浮躁的“扩散”,需要我们勇于挑破虚假繁荣的“脓疮”

当前我们某些地区的教育表面上是一片繁荣,不少地区都是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俨然把学校变成了“科学研究室”。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依然有许多学校痴迷于那一片虚假的光华中,热衷于那没有科研分量的所谓研究,忙于开题、结题,推出科研成果,高耗低效俨然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一种普遍现象。再如教育培训方面。某些部门邀请了一些国际知名专家,然后遍发“培训函”。听讲座带旅游,共进午餐加现场提问,签名售书外带合影留念。把教师培训演变成了精彩纷呈的“教育派对”,这种种的教育浮躁脱离了教育发展规律,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造成教育的浪费。我国教育诗人张文质曾经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管仲曾经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的本质现象应该是慢的、静的,怎会与浮躁做伴,轻率为伍呢?

5.那是教育“经济挂帅”的流弊,需要我们回归教育本质

曾几何时,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思想成为主流,“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等已经成为教育界随处可见的标语。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浪费有什么关系呢?以下是笔者不经意听到的两件事情,值得我们反思。一件事是同事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但没多久就开始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发誓要到国外去读研究生。因为该学院该专业的教授有三名,一位已经处于退休前的“休眠状态”。一位担任行政领导,业务已经荒废。还有一位倒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但是忙于赚取“第二收入”,常常是在学期初写下一黑板的参考书,“你们自己去看吧!”随后就玩消失,一直到期末才露面。这位大学生对此深恶痛绝,“这是浪费我们的生命,再也不在国内深造了!”另一件事是某位人才的成长历史,他有幸成为某位教授的关门弟子,并且得到真传,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佼楚”。随后就接受了国外大学的聘请,拿到了绿卡,成为国内同行羡慕的对象。以上两个故事,前一个是教师对经济的追求,后一个是学生对金钱的依赖,他们都丢弃了对精神的更高追求,也缺少了对学术的无限忠诚,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浪费”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再来看我们中小学教育界,虽然上级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有偿家教,但是,教师家庭补课,谋求第二职业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当然,他们是得不偿失的,虽然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是却失去了社会的尊重和自身心灵的满足。因此,经济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如果过分追求某一方面,势必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浪费。只有回归教育的本真,才能避免挂一漏万的遗憾。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