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支教:难以撬起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17次
  • 评分4
  • 26
  • 0

刘建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大提速,各地县城规模大多急剧扩张,县城里的学校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对优秀教师的需求量也开始激增。有些地方政府在本县范围内公开选拔优秀农村教师进城任教,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迁移“盛况”。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教师刚刚被培养成教学骨干,就被陆续选调进城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说业绩平平,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挖空心思调往县城,公办学校进不了就进民办学校。结果县城教师大量超编,农村学校“屋漏偏遭连夜雨”,基础好的学生和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基础学科的开课尚且捉襟见肘,更遑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学科按计划开课了。农村新课改在攻坚阶段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国家吹响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同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建设一支数量相对稳定、学科结构趋近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措施积极应对,通行的做法是从县城学校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以期达到本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目的。客观地说,支教行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村学校的燃眉之急,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支教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相关政策倾斜严重。个别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支教政策时有点急功近利,缺乏通盘考虑,没有照顾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利益,只是想着如何调动县城教师的积极性,让人家愿意走。譬如,某省有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教师的基本工资还时有拖欠,绩效工资不能完全兑现,但是为了缓解本县偏远乡镇学校师资严重短缺的难题,决定从县城学校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校支教一年,为了吸引教师参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诸如,派出教师原单位的工作关系工资福利不变,同时享受支教学校教师的待遇,县里每人每月另补助差旅费300元、误餐费180元,支教期满后晋职、评先、进修均优先考虑等等。

2.支教者优越感明显。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支教者“人在曹营心在汉”,虽说人在农村学校支教却住在县城,每天几十公里“不辞辛苦”地进行“跑教”,除了上几节课外一周难得在支教学校露几回面。被支教学校的教师找校长反映,学校的领导也没办法,只能以“人家是客人是专家是来传经送宝的,工作上照顾点理所当然”来搪塞。乡村教师只好无奈自叹:城乡教师就是不一样啊。二是部分支教者无力担负起引领支教学校的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的重任,在教学上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在教研上不能给乡村教师具体的指导。甚至有个别支教教师瞧不起乡村教师,遇到问题动辄以“专家”自居,听不进不同意见,要么从不与乡村同行交流探讨,偶尔谈点专业问题,也是我说了算。

3.家长学生躁动不安。下乡支教的教师在乡村学校“苦熬”一年后一走了之,可害苦了被支教学校。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学生和家长强烈地感受到了城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巨大差距。支教教师一走,学校就难有宁日,有钱有门路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转学,留下来的学生再也不愿接受原学校教师的教育了。学生浮躁不安、家长挑三拣四,打破了学校的平静,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有位支教教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因为工作十分敬业,教学成绩非常突出,深受所支教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欢迎。他走后,他支教的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要求转学,全校教师没有哪个愿意接替他的工作,校长为了安排这个班的工作和平息家长与学生的躁动而伤透了脑筋,几日无眠。

4.农村教师心理失衡。毋庸讳言,现实是同一个县域内,县城教师超编工作量轻,乡村教师缺编工作任务重,而且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不小,倘若再加上支教的各项补助收入,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晋职、评先、进修等方面的机会本来就要比县城同行少得多,一个在农村中小学扎根几十年的老教师难以评上的职称和荣誉,如今县城里年纪轻轻的教师支教一年就都“OK”了。同是本县教师,待遇却如此悬殊,农村教师哪怕再有奉献精神,也难免会去进行对比,一对比心理就难免失衡,不愿再安心扎根在农村学校任教了。

笔者认为,仅仅靠县城教师大义凛然来支教一年半载是不能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偏低难题的,也难以实现本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之愿景。支教行动只能是权宜之计,治标有效,治本确难。解决农村教育均衡问题不能看有多少名县城教师在支教,而是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教育均衡的措施有很多,重点是教师的均衡,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衡。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教师这个特定的角度对县域教育均衡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供教育决策者参考

1.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经历了“普九”验收后,广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确非昔日可比。可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农村学校里“最好的房子”却还只能是教学楼、科教楼、学生公寓之类的设施,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并无太大改观。教师住的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砖瓦房,不是透过瓦缝“数星星望月亮”,就是“屋外大雨屋内打伞”,农村学校的教师盼望能早日住上经济适用的工作房。安居才能乐业,各地政府要把农村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利用国家的住房改革政策,为农村学校争取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周转房的建设项目,解决本县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让师者有其屋。

2.落实待遇,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资早已实行打卡发放,一个县内职称同级别教师的卡上工资是相同的,绩效工资数量也一样,但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悬殊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只有基础加绩效两部分,基本上是“裸”工资,没有县城同行名目繁多的津补贴和创收方法。建议县政府早日落实国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的规定,对农村教师实行津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使其可以过上比较有保障的生活,让其以扎根农村为荣,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

3.加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在新课改中不少农村教师难以适应,虽说改革已历时十多年,但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只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课改培训。让农村教师十分尴尬的是:当初参加新课改培训只有两天时间,而且要学完两门学科。授课老师照本宣科说了一通后就让学员们讨论,学员的疑问授课者往往解释不清,只好坦言“我也是昨天参加了一天培训就来给大家上课了”。不少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热心,无益于教师专业成长。课改攻坚阶段的面对面培训与研修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在农村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来的富余人员啊,都要参加培训,课谁上?农村教师渴盼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以便驾驭新课改。

4.增加指标,适当向着农村教师倾斜。在同一个县域内,县城教师因为教学教研的条件和生源要比农村教师好得多,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普遍要比农村高,教师要出成果相对容易,所以现有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之类的桂冠大多被县城教师戴上了,农村教师能戴上的则是寥若晨星,大多只能望“冠”兴叹。建议在评职、评先、进修等名额的分配上向广大农村教师倾斜的幅度能更大些,还可单设扎根农村教育之类的奖项,让广大农村教师看到希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乐于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

5.创造条件,实行城乡教师循环任教。现在,教育均衡的重点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按现行教师管理体制,教师是以县管为主的,所以说在同一个县内实行教师循环任教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可能会有诸多矛盾纠结在一起,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开。从长远来说,这个结是非解开不可的,要按国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的规定,创造条件,变本县域内的教师为“县管教师”,制定规划,拿出细则,统一调配,在本县内实行城乡教师循环任教。

总之,只要政府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教育系统上下齐心,实现同一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的日期就不会太遥远。

(作者单位:湖南汉寿县月明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