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结语的三“点”原则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50
  • 0

华信龙

教学环节来看,一节好的历史课一般由引人人胜的导语、环环相扣的讲解和画龙点睛的结语构成。就结语而言,它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就像中国画的线条一样,虽简洁却能勾勒全景,虽粗略却能体现意境。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结语,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颇有讲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设计历史教学的结语略陈如下。

一、点明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每节课的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过与不及,均非适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往往蕴涵着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历史脉络的连接点。历史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反复叙述,或细致分析,或启发设问,或引导探讨,不一而足,目的是一致的,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刻领会。因此,在结语中再次突出重点是非常必要的。

因结语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点明重点。所谓点明重点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结语,要做到去粗取精,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二是作为结语的呈现,要让学生再一次集中关注重点,使其令人目眩而闪现于前,人木三分而沉思于后。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年轻教师(包括我自己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在设计结语时,常常将本节课的内容从头到尾简单地重复一遍,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这样的结语像是炒夹生饭,索然无味,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点破难点

教学难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突破难点,主要取决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对难点的分析和学生的理解,但通过结语来再次点破难点,也十分必要。点破难点,关键在破,重点在点,对已经掌握难点的同学,一个好的结语会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对尚未完全掌握难点的同学,一个好的结语则将促进他们进一步自觉探索。

三、点设疑点

教学疑点,即学生不甚明了而又渴求探知的知识点,也即悬念。悬念最容易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其感知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设计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的结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_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渴望,产生期盼,从而出现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举例:《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结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结束,1944年初,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点明重点)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点破难点)由于《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以及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为中国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并且为实现这一光明前途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因此,党的“七大”是团结的大会,是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点明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点设疑点)但是,中国人民是否就此走向了的光明前途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3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马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