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 投稿康斯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26次
  • 评分4
  • 66
  • 0

甘肃省永登县树屏镇刘家湾小学 朱鸿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14-01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天然本性出发,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具体策略分述如下:

一、巧用悬念,以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说:孩子是天然的探索者。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利用悬念。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读书我快乐》中有这样的介绍: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父母的忠告,父亲的眼泪和母亲的乞求”一起涌上心头……他退却了吗?他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的呢?

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鲁滨逊漂流记》,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喜欢上了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这是在利用教材中的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人人都爱听故事,他们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容易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知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定会兴趣横生。

二、举一反三,以延伸阅读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文章数量有限,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展课外阅读渠道,知识才能举一反三,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比如,学了《牛郎织女》、《姥姥的剪纸》这些课文,可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示儿》,可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了解陆游的其他诗作;学了《负荆请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阅;学了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则介绍其《渔歌子》系列词;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介绍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其词的风格……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书目,如《杨红樱作品系列》、《康熙皇帝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集》……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风云人物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使学生明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这样,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产生阅读欲望,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极地阅读、思维和活动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营造气氛,保持阅读热情

心理学家发现,环境对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1.开辟栏目。例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栏目,每周两句,轮流抄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这样的名言警句意蕴深刻,催人深思,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写作文时用上一句,恰到好处。再如,开辟“科技小消息”栏目,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让学生各取所需,根据自已的爱好选择要读的书籍,必会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2.设立图书角。学校和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采用“流动管理”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3.举办展览。为了介绍图书,各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要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和习惯。

四、评比竞赛,享受成长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三大乐趣:生存的快乐,关系的快乐,成长的乐趣。其中,生存的快乐是基础,是物质层面的,是浅层次的;成长的快乐是精神层面的,是高层次的。关系的快乐介于前二者之间,是中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对中、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即成为儿童的主要行为动机。在当下社会,儿童的中低层次的需要都容易满足,高级层次的快乐是他们普遍的追求。阅读和创作的乐趣属于成长的快乐,是高层次的,是精神层面的,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竞赛活动,是满足儿童成长需求的好方法,比如,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举办艺术节,低年级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产生“故事大王”,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读书汇报会,评选“读书之星”,这些活动不但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让每一个儿童都通过各种活动和合适的平台,展示才艺,交流作品,体验成就感、道德感和美感,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需要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分层管理。一方面,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以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大量的课外阅读可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