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1次
  • 评分4
  • 17
  • 0

广西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 (530000) 吴凤清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则是着力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少。中央教科所王喆研究员认为:努力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期待,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文本的直接动机和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树立起具体的学习路标;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一条绿色通道,并以此展开教学流程。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就根据课文要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爱问、会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学生才敢说、敢想。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起点。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而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起质疑的勇气,培养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关注同学的发言,认真倾听,待同学说完后再举手的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学生在质疑时就提了很多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说服陈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陈庚明白了什么?”“陈赓为什么感到悔恨和自责?”……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1)从课题提问。教学新课时,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题目,说说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很多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学生看到题目就提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2)读课文后提问,也就是在课中提问。如上面的《倔强的小红军》的案例。(3)从重点段提问。教学《月光曲》这篇文章时,课文的重点段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教学这一段时,可在学生读课文后提问:“《月光曲》的意境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展开的?”(4)抓重点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重点句是:“西沙群岛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学生根据重点句就提了很多问题。

3.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问的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会到思维劳动的乐趣。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同学。”“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棒。”“你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真了不起!”“你的问题和老师想的一样,真是老师的知音。”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教师通过转问、追问,巧妙地对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评价,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

二、教师要把问题分类,巧设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的。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互相启发一下就可以解决;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的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的研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言意兼得的问题,可在一个主问题之下,设计一两个辅助性问题。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学生根据要求提了很多问题,教师把问题归类后,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1)从陈赓和小红军的几次对话中,体会小红军一心想的是什么?(2)陈赓明白了什么?学生在不断的理解和探究中,体会到了小红军一心想着别人,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三、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实现认知飞跃,学会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探究问题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知识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的独立学习、主动探究。如果读书不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对问题的体会就不深。因此,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2.在解决问题时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在解决问题时重在课文内容的创新和扩展上,对重点的词句一晃而过,淡化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可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习文本,抓住重点的词句,通过品词、品句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3.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由于学生的文学积淀不够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感悟会出现一些困难,也会产生很多疑惑。当学生欲通而不能通,欲言而不能言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把握时机,进行引导和点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职责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点拨,并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对课堂进行适时的收放调控,对学生的思维偏差及时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予以纠正,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如教学《落花生》一文,课文快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了课文,谁来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之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做人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有的学生觉得:“做人应该像桃子、苹果那样,敢于表现自己,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学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无论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讲求实用,对社会有用,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接着,学生的回答就很精彩。有的说:“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刻意注重外表。”有的学生说:“做人要像桃子、石榴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一心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既使学生敞开了对话的心扉,又体现了文本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语文学习经历,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把无休止的课堂提问转变为建构一些富有思维张力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是活跃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开放的、发展的、富有挑战性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不断激励、引导、点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