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奏响“语用”习得语言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29次
  • 评分4
  • 57
  • 0

江苏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224638) 罗士伟

“语用”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亮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正视学情,直面文本,奏响“语用”,习得语言呢?

一、把握学段特点,正视学情,巧妙突出“语用”

纵观苏教版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要让语文课堂突出“语用”,就需要教师抓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如《蒲公英》一课,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蕴涵的人生道理呢?

师:蒲公英种子随风自由飞翔,太阳公公看到了,它想对蒲公英种子说话,你们听……(课件展示太阳公公的动画,并播放它亲切的话语)

师:同学们,能听懂太阳公公的话吗?

生1:我听到了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们,不要到沙漠、湖泊中去,应该到黑黑的泥土中去。

生2:我听到太阳公公说话时的语气不一样,太阳公公说“别”“也不要”时语气重了点;而在说“只有”“才”时声音特别响。

生3:太阳公公用不一样的语气,目的就是要让蒲公英的种子们记住它的话。

师:是啊,太阳公公善良地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们,就是希望它们能快乐地找到生根发芽的地方。

师: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为了让蒲公英的种子们找到好的“家”,你还会对蒲公英的种子们说些什么呢?

生4:孩子们,别落在石头峭壁上,也别落在干涸的泥土里。只有到了青山绿水的土地上,你们才能生根长叶。

……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第二学段的目标,将语言训练渗透到文本的学习中,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情感。同时,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进行语言表达,巧妙突出了“语用”。

二、抓住学习过程,关注语言,巧妙学习“语用”

要构建“语用”课堂模式,需要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敢于冲破传统阅读教学中注重内容理解、文字解读的束缚,大胆采用借课文教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形成语言文字能力。如《船长》一课,我突破传统借助情境来渲染人物的方法,通过关注言语形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巧妙学习“语用”。

师:夜雾朦胧中的一声巨响,睡梦中的乘客被惊醒了,震荡中的大船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出示:“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请认真读读,你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生1:当时场面非常混乱,气氛异常紧张,死神随时会来临。

生2:乘客非常的惊慌,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师:如果我将这句话改一改,你们再读一读,能发现什么?(出示:“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其中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半裸着身子,有的在四处奔跑着,有的在不停呼喊着,还有的在绝望地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生3:感觉有些啰嗦,现场紧张又慌乱的情景没有快速表达出来。

生4:费劲。原文虽然短小,但是让人感觉窒息、短促。

师:是啊,原文里的句子都写得特别的短。虽然很短,却能震碎人心,我们仿佛也快透不出气来了。谁能把这种慌乱急促的感觉读出来!

……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对比句,抓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语用”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危机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体会到特定情境中短句的妙用,习得语言表达形式。

三、结合教材实际,直面文本,凸显“语用”价值

直面文本,就要结合教材实际,挖掘教材中适合学生语言训练的关键点,从而让语文训练无痕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凸显“语用”的价值。

如《半截蜡烛》,文本再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随着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一步步紧逼着一家人。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在他们用计之前,文本并没有用语言展示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个地方其实正是学生理解危急关头的关键点,如果教师能抓住留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就能通过感悟人物的心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还有一个留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课文到此却结束了,留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在文本的结尾,我设计了如下小练笔:“危机终于化解了,多么令人钦佩的一家人,正是他们的机智、镇定、勇敢,才能化险为夷。现在,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化解危机后,他们一家人会做什么,请选择文本中的一个人物展开描写。”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并能将文本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进一步深化。

总之,要奏响“语用”主旋律,需要教师深入文本,结合学情,挖掘文本中一个又一个传神又有效的关键点,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地汲取文本的营养,并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