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蝮蛇咬伤患者采用全程健康护理的疗效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1-12
  • 阅读量32次
  • 评分0

摘    要: 目的:探讨对蝮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76例蝮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护理, 观察组给予全程健康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并发症的发生率、掌握健康知识及依从性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创面感染、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健康知识及依从性水平、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蝮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护理, 可使创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同时显着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全程健康护理; 毒蛇咬伤; 蝮蛇; 伤口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whole range of health nursing on the adder bite patients. Method:Seventy-six cases of the adder bit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equal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 implements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s whole range of health nursing.Wound complications, pati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Result: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nd necr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the knowledge on health, satisfaction and patient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rough whole range of health nursing, the incidence of wound complications was reduced, the levels of the satisfaction and patient compliance was increased in the adder bite patients.


  Keyword: whole range of health nursing; venomous snake bite; adders; wound complications; nursing satisfaction;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 人们户外活动增加, 毒蛇咬伤人数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 病死率达5%~10%, 致残率高达25%~30%[1]。蝮蛇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毒蛇种类, 其毒液具有神经、血液等多种毒性。蝮蛇毒液进入人体后通过多种机制可迅速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脏器功能障碍, 甚至死亡[2]。因此对蝮蛇咬伤患者的正确救护十分必要。既往研究表明给予蝮蛇咬伤患者正确治疗的同时, 合理的护理管理可以改善患者伤口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3]。我中心为华北地区毒蛇咬伤救治基地, 在前期临床经验基础上, 对蝮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护理, 即辅助医生治疗同时对病患及亲属进行心理疏导, 旨在提升患者的综合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7-2018-07期间我中心急救部救治的76例蝮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32例;年龄11~72岁, 平均 (46.87±14.26) 岁;就诊时间均在蛇咬伤后48 h内, 平均 (15.72±3.57) h;咬伤部位:上肢28例, 下肢48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咬伤部位和就诊时间的组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健康护理模式, 即管床护士作为具体负责人, 给予入院指导和宣教蝮蛇咬伤相关健康知识, 但患者离院后不进行电话随访。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护理基础上进行全程健康教育, 即在患者治疗的各个阶段 (包括入院时、治疗期、恢复期、出院前) 均实施健康教育, 并且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由院内管床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医护健康教育小组及进行电话随访的2名专科护士完成。参与全程健康教育的医生及护士均已通过本中心毒蛇咬伤健康教育准入考核。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各个阶段均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籍贯、病情、用药及经济情况等个性化定制。入院时, 尽可能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 同时发放健康知识小图册便于患者与医护随时沟通病情。安排病房时, 尽量使蝮蛇咬伤患者住在同一病房, 通过定期宣教、病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从而克服紧张及焦虑的情绪。治疗期, 我中心治疗蝮蛇咬伤的方案包括伤口局部处理 (伤口清创及伤口周围糜蛋白酶环形封闭) 与全身性治疗 (抗蝮蛇毒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和茶多酚治疗) 。依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 协助患者了解每一种治疗药物的应用不良反应 (如畏寒发热、胸闷气促、皮疹等) 及显效周期, 改善患者配合程度确保疗效。蝮蛇毒液具有混合性毒性, 伤口局部反应明显, 提醒患者需时刻注意保持伤口洁净, 避免任何形式的伤口污染。恢复期, 主要内容是针对危重患者在康复期护理应注意的细节进行指导和宣教。例如说明气管插管拔管术后护理应注意的事项、指导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讲解急性肾损伤病理生理过程及血液透析滤过的注意事项。出院前, 制定伤口护理、病情观察、定期复诊细则, 按患者伤情分为轻、中、重, 细致讲解及宣教三类伤情出院后分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部分因经济、工作、家庭等个人原因, 尚不符合出院标准但提前出院的患者, 建议增加来院复诊次数, 确保伤口如期愈合。随访期:出院后建立患者电话随访资料档案, 同时依据初诊伤情程度、出院时间分类成册。2名专科护士负责随访, 内容标准化 (创面恢复情况、现有治疗方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诊出勤率及复诊结果等) 。固定随访周期, 一般设置为出院后第7天、第28天, 形式上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 每次时间为15~30 min, 边询问边记录随访内容并给予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并给出指导意见。


  1.3、 评价方法


  ①对比两组创面并发症的发生率。②咬伤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测评:通过填写知识问卷评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内容包括识别毒蛇种类、紧急处理原则、就诊路径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原则, 问卷的全部评估项目采用百分制 (>80分为良, 60~80分为一般, <60分为不合格) ;针对不同患者人群, 调整护理宣教重点及频次。③患者遵守医嘱行为测评[4]:通过填写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患者遵医行为进行评测。问卷采用百分制, 内容包括静养时长、创面护理常识、药物治疗方案、心理疏导项目4项 (>80分为良, 60~80分为一般, <60分为差) ;分值越高提示依从性越好。④护理满意度测评:满意度量表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待患者及家属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的技巧、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进行急救时的操作技术等, 共设10个问题, 采用4分制评分 (1分, 不满意;2分, 基本满意;3分, 比较满意;4分, 非常满意) , 总分为40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创面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创面感染、坏死发生率为2.7% (1/38) , 对照组创面感染、坏死发生率为13.2% (5/38) 。观察组创面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及依从性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依从性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蝮蛇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毒蛇, 其毒素具有混合性毒性。蝮蛇咬伤人体后其毒素从创面进入机体并被快速吸收, 3~5 min便可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蝮蛇咬伤后局部症状主要包括患肢肿胀、疼痛、皮肤血泡、淤斑等;全身症状轻重不一, 轻者可出现头晕、复视, 重者可出现心悸、少尿、脏器出血, 甚至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蝮蛇咬伤的特点是局部反应重, 全身反应轻, 毒素的直接作用以及机体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2,5,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创面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 说明在患者诊疗的各个阶段实施健康教育的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在蝮蛇咬伤伤口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 在给予有效的抗炎、抗氧化和中和毒素的基础上, 实施全程全面的护理作用亦十分关键, 可有效缓解患者创面疼痛等不适症状, 显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健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7,8,9]。全面而系统地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 如常规护理项目的内容、常用治疗药物的用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治疗过程饮食的要求等, 均是为了加强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了解、提高依从性、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并促进遵医嘱习惯, 最终协助提高疗效[4,10]。我中心是华北地区毒蛇咬伤救治基地, 针对以往蛇咬伤患者的健康教育随机随时、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等弊端, 建立系统全程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从接诊到出院进行全程管理, 并制定相应表格, 记录存在的问题, 真正把细节落实到实处, 形成医生治疗方案-护理全程健康教育-患者遵医嘱执行循环模式, 确保依据伤情分级分类处理, 全中心全面培训并指定专人负责。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依从性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这与全过程、个体化、分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使每一个患者更易于掌握相关知识, 进而促进了遵医嘱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本研究中具体实施健康教育的医护人员均通过专业培训及考核, 电话随访则由2名专科护士负责, 不仅保证了住院期间的健康护理, 且完善了出院后的全程随访, 真正做到人文关怀、急救全程绿色护理的理念。


  综上所述, 对蝮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护理, 可显着提高患者关于蝮蛇咬伤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强化了创面自我护理、遵医嘱护理及治疗重要性的意识,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最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促进伤口愈合及全身情况好转可使痊愈时间大幅缩短。由此可见, 对蝮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益珍, 龚旭初.中西医结合治疗蝮蛇咬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39例护理观察[J].蛇志, 2015, 27 (2) :213-215.

  [2]唐忠志, 邵素花, 费丹婷, 等.1080例蛇咬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7, 31 (6) :363-367.

  [3]俞菽萍, 周根娣.毒蛇咬伤患者院前早期程序化急救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 (5) :695-697.

  [4]赵书燕, 陆佰荣.全程健康教育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18) :2198-2199.

  [5]Santhosh MS, Sundaram MS, Sunitha K, et al.Viper venom-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A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overlooked issues of snakebite management[J].Inflamm Res, 2013, 62 (7) :721-731.

  [6]Sebastin Santhosh M, Hemshekhar M, Thushara RM, et al.Vipera russellivenom-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hematological alterations:Amelioration by crocin a dietary colorant[J].Cell Biochem Funct, 2013, 31 (1) :41-50.

  [7]马秀君, 叶文琴, 汤树庆, 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蝮蛇咬伤患者焦虑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5, 22 (2) :65-67.

  [8]张建波, 苏琴, 赵晓东, 等.北方地区蝮蛇咬伤致组织坏死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 (6) :620-622.

  [9]杨柳.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2) :79-81.

  [10]詹华梅.综合护理干预对蛇咬伤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的影响[J].健康研究, 2018, 38 (3) :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