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观书有感》课堂教学的思与行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29次
  • 评分4
  • 15
  • 0

江苏射阳县八大家小学(224300) 徐 芹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

“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

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

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学生根据同学学习的故事,讲述同学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及发生的心智变化。也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书,讲述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学生由此也从“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感受到诗句的精妙。

《观书有感》是一首情与理相融合的诗,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赞叹。学生从诗作中领悟到读书的妙处,并且能够从中感悟诗作的哲理。学生在后来模仿了这种写法,并将这种写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二谈”:巧引作者,知人论诗

古诗教学中,因为隔着时代背景,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就要从作者入手,让作者从诗歌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此我分了两步来谈朱熹,先从朱熹的诗引入,谈朱熹的成就及学养。“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从字面上很快就理解,这是劝诫人们珍惜时间。那么此诗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学生对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我从朱熹的故事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题串联起来:朱熹是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很爱问“为什么”,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勤学苦读,读了很多书。有天休息时,他来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觉悟,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对朱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故事中了解诗的背景,同时激发出探究诗歌文本的兴趣。

“三读”:巧问诗眼,理趣尽显

古诗贵在读,读为学习的精髓。进入诗歌正文的课堂探究环节,我采用了句句读通透的读书方法,一读准,二读懂,三读好。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明确目标,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如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将生字新词读准确。

师:刚拿到一首诗,先要怎么学?

生1:读好这首诗。

师:不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

我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初读的指导。有学生误读“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字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字,这些都需要教师正音,让学生理解字义。

师:“为”怎么读?

生1:“为”(二声声调)。

师:它是什么意思?

生2:“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为”的音调。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了字义并能够读准诗歌,其中包括韵脚“ɑi”(“开、徊、来”)。

师:朱熹信步走到池塘边,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见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宁静,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师:这样的景色,可用什么词来表示?

生5:宁静悠远。

学生根据前两句诗对方塘的描述,体验池塘的清澈,感受到那一刻诗人心情的恬淡和宁静。但是诗人并非要表达情感,而是要由此阐释自己的感悟,那么他联想到了什么?从“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个句子可以看到,他想探寻这池水的清澈之源,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的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通过“三读”,读准诗歌并读懂诗歌,为后面的进一步探究诗歌内涵奠定了基础。正如诗中所言,要想让学生获得这一池的清水,教师首先要有“活水”,激活学生的“活水”,这样更替交换,池塘才会清澈透明,宁静怡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