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137次
  • 评分4
  • 70
  • 0

◆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后塔小学 赵仁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构建健康、安全、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让品德教学立足于生活

品德教学如何真实地切入儿童的灵魂,影响儿童的行为呢?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低年级儿童,进行的品德教学应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应渗透在儿童日常的、看似十分平淡的生活之中。如《品德与生活》中《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考虑到儿童年龄小,他们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认识教师,通过作自我介绍,使小朋友对笔者产生亲切感;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片让学生认识新朋友: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4个小动物,让学生戴着喜欢的卡通头饰,模仿小动物们交朋友,激发其交往的热情,从而消除紧张、陌生的心理;最后让同桌相互认识或走下座位自然地进行交往。一系列的游戏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了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在好玩的地方玩耍,在零食摊买吃的东西,这些现象是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普遍现象。笔者在教学《在上学路上》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上学路上应该怎么走”这一主题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上学的线路标记图;二是玩交通安全棋。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使学生懂得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学生在画中学,玩中学,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安全教育。

二、让品德教学融于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例如,在教学《社区 我的大家》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笔者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要求学生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他们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课后,笔者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此外,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三、开展多样、有效的学生活动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笔者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并思考如何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如下认识: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应从小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这个美丽的世界。

例如,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中,笔者先带领学生观摩升旗活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看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大哥哥大姐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庄严地行队礼,这一幕深深地感染着小朋友,他们都自觉地立正,注视着国旗,有的小朋友还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敬起了队礼。然后回到课堂中展开讨论:升国旗时要做到什么,哪些行为是不规范的?由于对升国旗场景有了亲身感受,学生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自然地规范了他们的行为。接着,再让学生学着动手做一面国旗,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他们对国旗知识的了解加深了,对国旗的热爱和尊敬加强了,同时也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回归生活,实现生活化。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让教学时空进一步开放

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应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笔者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引起其思考。在活动中,教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他们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其进行合作互助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