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说”会“道”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01次
  • 评分4
  • 82
  • 0

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324000) 郑美仙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无论是何种方式都需要用语言予以表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敢于说、喜欢说、乐于说,说得好、说得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让小学数学课堂在学生“能说会道”中充满精彩与活力。

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想“说”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说”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抓起,而且要有计划,要循序渐进,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身边,从而产生“说”的欲望,产生“说”的冲动。

例如,一位年轻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一开始就问:“你们认识哪些钱?”一位学生怯怯地说:“一元。”“还有吗?”“10元。”“还有没有?”“100元。”“再仔细想一想?”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不再有人吭声。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出示课件,并神秘地说:“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逐一演示从小到大面值的人民币:1分,2分,5分,…,50元,100元。学生一边看,一边兴奋地叫喊着。课件演示完后,再问:“你认识的钱有哪些?”

生1:50元、100元。

师:能不能把话说完整?

生1:我认识的钱有50元、100元。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能干,把一句话说得如此完整。(高高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

生2:我认识的钱有10元、20元。

生3:我认识的钱有1分、2分、5分。

生4:还有还有……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我们的学校在城郊,农村学生比较多,一二年级的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1元、10元,过年时压岁钱见过100元,课前随机调查了班上的学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从没有花过钱。所以一开始直接提问学生“你认识哪些钱?”教师本意想叫学生回答得多些,因而一再问“还有吗?”学生只能面面相觑了。如果让所有面值的人民币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的神经器官,激起他们的思维,学生有了人民币的说话“内容”,话说得完整的学生又被教师大力表扬,自然就想抢着回答,极大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二、微笑鼓励,让学生敢“说”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喜欢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而且学生答错了,就一阵痛骂。殊不知教师这样做极易伤害学生幼小脆弱的心灵,造成的后果是: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成了教师一个人“满堂灌”的天下。这与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相违背的。其实,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或改变学生的一生,因而,教师应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笑容,一个关爱的眼神、一颗包容的心……让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例如,学完了乘法口诀后,我出示一道练习题:园林工人在公路的一边种树,种了8棵,相邻两棵树之间是5米,那么从第1棵树到第8棵树相距多少米?

一名学生马上叫道:“8乘5等于40。”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我笑着问:“能不能画图后再想一想?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大部分学生表示答案40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个小小的声音:“我认为不对。”

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凡,这个学生平时很内向,胆子又小,从不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你有不同想法,说明你在积极思考,非常好。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大胆地告诉大家?相信你一定行。”凡想站又不敢站。“错了也没关系的,老师会教你,老师欣赏你有勇气跟别人说‘不’。”

凡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终于站了起来,我马上鼓起了掌,学生也跟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凡在大家的期待中说出:“因为8棵树之间只有7个5米,应该是7乘5等于35米。”

“OK,真了不起,能大声地再说一次吗?”凡重新又说了一遍,声音比原先高了几个分贝。

……

慢慢地,凡上课爱举手了,胆子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再难回答的问题他都敢于尝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照,要给予微笑、勇气、力量,让他慢慢成为有胆量的学生,在学生说想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用“老师知道你在思考”“老师欣赏你有勇气跟别人说‘不’”“真了不起,能再大声说一次吗?”“你真棒!”等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时刻激励着学生。教师赞赏的手势、信任的目光、亲切的抚摸、会心的微笑,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平等、民主和教师的声声鼓励中将会勇敢地站起来,迈开跨越性的第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石三鸟”之功效。

三、方法引领,让学生会“说”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国外的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能向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语言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在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出来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缺乏条理,没有中心,不能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引领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完整通顺地表达出来,教师示范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以,教师示范给学生听,让他们模仿,是最为有效的指导。

例如,我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5等于多少”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我先作出示范:“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4等于14。”有了我的方法,优生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就学会复述了,接着换了其他几个算式照样练习,最后同桌互述,不一会儿,全班学生都能模仿着“说”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恰当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述教学中,教师的方法引领,使学生掌握了9加5等于14的计算要领,通过优生的再引领,同桌的次引领,最后学困生也顺利地通过这次“说”的训练,把计算的思维过程准确、完整、流利地表达了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而且在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时,“说过程”自然不在话下了。

四、故事激趣,让学生乐“说”

医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正处在极速成长与功能分化的过程当中,而低年级学生的大脑正在大量地学习和辨别各种从外界传来的信息,信息中的内容情感愈丰富,大脑神经就越易受到刺激,学生就越容易被吸引。故事中富含各种情感要素,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有着其特殊的吸引力,而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内容抽象、平淡无奇,没有语文那么具体、生动、形象,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利用故事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大脑的“乐园”,学生自然学得有趣,说得开心,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何乐而不为?

例如,教学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之后,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概念混淆不清,以至闹出了许多笑话:一栋房子高20分米,语文书长约20米,我的身高125毫米,我的床长约2厘米。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只建立了一个模糊的表象,分不清分米、米到底哪个更长。于是我帮这些单位编了个小故事:“长度单位”妈妈生了四个孩子,大儿子长得又高又瘦,妈妈给他取了个独名叫做“米”;老二是个女儿,个头比“米”矮得多,把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刚好是她的身高,于是妈妈管她叫“分米”;老三是在厂里生的,只有一点点高,于是妈妈管他叫“厘米”;老四生下时像孙悟空的毫毛那么点小,于是妈妈把他取名为“毫米”。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出你的理由。

这下教室里热闹开了:有的说,喜欢老大“米”,因为他的名字好记,而且教师讲台上的米尺刚好1米;有的说,喜欢毫米,因为喜欢孙悟空,也喜欢他的小巧玲珑;有的说,喜欢分米,因为她是“女孩子”……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个个聊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

课后,我让班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学生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想不到这个学生居然把整个故事基本说出来了,而且名字用得一字不差。

由此看来,把枯燥的内容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精神愉悦、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此,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热情,通过情趣高涨的“说”,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较好地发展和提高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

有人说:“眼睛能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可以描绘一个美丽的世界。”教学实践证明,“说”能使学生的胆量得到锻炼,说话能力得到提高;“说”还能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说”更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系列“说”的条件,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说”出精彩,“道”出活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