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审视学生错因反思教学历程

  • 投稿井天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07次
  • 评分4
  • 68
  • 0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1) 丁 进

做题出错是小学生学习历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审视错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提高驾驭错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初步感知错题是盘活知识的宝贵资源,是发展学生智能的点金石。巧妙地利用错题,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学会梳理,促进知识的建构,加速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激发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进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学习积累重要的经验。

【案例一】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后,设计下面一道练习题:右下图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先猜想,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

这是一道非常基本的题目,只要学生合作一下,猜一猜,量一量,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然而实际的状况令人大吃一惊,全班42人中,只有寥寥数人是做对的,绝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是二十几或三十几平方厘米。这个图形的面积会有这么大吗?这样的结果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反思学生面积单位的学习经历,审视学生对1平方厘米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自我感觉是不错的,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是认真的,概念的建立是比较清晰的,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面对困惑,我立即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分析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经过学生的充分交流,得到学生真实的思考:将这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变成许多一样的小正方形,每一份就代表1平方厘米,所以大约三十几平方厘米,而对题目的提示根本就没有关注,也没有遵守。

然而,学生为什么会把这样小的正方形的面积认定为1平方厘米呢?仔细审视教材和教学中的素材,发现原因在于教材中图例对学生的诱导和视觉影响,教材中多次出现的1平方厘米的图例比实际的1平方厘米要小得多,无形之中留给学生一种错误的感性认识,并在学习中反复地进行了强化,导致学生认为教材和练习中的1平方厘米也就只有那么大,而忽略现实中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没有正确的表象建构。

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一是没有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补充说明,强化事物的发展变化,导致学生将图形表征的大小和其实际大小发生混淆。二是没有利用直观实践强化感性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感知,导致教学的疏忽和不科学教学的出现,造成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三是灵活运用与深刻理解训练乏力,导致学生望文生义,缺乏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

【案例二】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以下的一组练习题:①45-30+15;②100÷50×2;③180-80×2;④20+180÷20。将四组例型的题目交织地安排在一起,要求学生要更细心,思维要更敏捷,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现实的教学中出现了教者最为担心的种种错例:①45-30+15=45-45=0;②100÷50×2=100÷100=1;③180-80×2=100×2=200;④20+180÷20=200÷20=10。面对学生出现的怪异的解答,教者静心深思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由感知、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作用造成的。二是教师教学中的导向渗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上述两个案例,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作如下三点思考:

1.学生方面的成因:一是知觉不精细,容易造成学生感知粗略、笼统、急于求成的格局形成。二是瞬时记忆偏差,导致学生反应迟缓,对题目要义的理解出现种种缺失。三是前摄或后摄强信息干扰,造成类似的新信息呈现时的错误信息被激活,影响并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错误。四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厚实,导致运用不恰当、不灵活,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呈现。五是算理不清晰、理解有误区,只知道机械模仿,不能够领悟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导致实际运用时只追求形上的相似,而缺乏神似。六是好的学习习惯的欠缺,态度不够端正,学习马虎,对事物不会寻根溯源,缺乏耐心与恒心。

2.教师方面的成因:一是追求算法多样化,忽视有效性。片面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表面上体现了尊重学生、促进个性发展、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精神,但本质上是恶性循环。二是追求表面的浮华,忽视本质性。只考虑让学生练得多,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却忽略了学生对算理、定义、定律的理解与消化,导致知识链的脱节。三是教师欠缺科学的示范,存在负迁移的作用。片面的示范,给学生留下不科学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最初教学的导向所产生的负迁移的阴影之中,使得思维僵化。

3.教学方面的对策:一是夯实口算基础,强化口算训练,提高心算水平,促进计算的快捷与准确。二是理清算理,利用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深刻领悟怎么算、为什么这么算,提升分析水平,增强思维能力。三是通过说、议、辨、评等活动促进数学解题建模,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升思维的简约水平。四是训练习惯保障,指导学生学习审题,善于联结学习,产生积极合理的联想,学会合作研究,学会用实践去尝试。同时,强化规范书写、自觉验算、错例摘录与交流等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错例解读,让学生在分析研究中提升思维活性,提升数学素养,促进数学教学的改进。通过教师的科学引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验算习惯、合作习惯,从而为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积蓄资本。

(责编 罗 艳)